• hàn
  • zéi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n zéi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比喻有我无你。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有我无你

繁体字形:汉賊不兩立

英文翻译:There are no two thieves in Han Dynasty

汉贼不两立的意思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贼:1.偷东西的人。2.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工贼。卖国贼。3.邪的;不正派的:贼心。贼眉鼠眼。贼头贼脑。4.狡猾:老鼠真贼。5.伤害:戕贼。6.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贼冷。贼亮。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成语评论

汉贼不两立”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原意是“汉朝和逆贼不能共存”,现在常用来形容立场对立的双方无法调和。比如在职场中,某团队负责人发现下属私自挪用公款时,可能会说:“这件事必须严肃处理,汉贼不两立,公司容不下这种违规行为。”这种语境下并非真把对方当“贼”,而是强调原则性问题没有模糊空间。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是不是太绝对了?现实中难道没有中间地带?”其实这正是成语的价值所在——它像块醒目的警示牌,提醒我们某些矛盾具有本质冲突。就像医生面对传染病人时,不存在“偶尔不消毒”的选项,必须严格隔离。但有趣的是,这种对立往往催生创新,就像线上购物倒逼实体店转型,看似对立的双方反而推动了行业进步。

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某科技公司两位高管因产品路线争执不休,董事长用汉贼不两立的比喻要求必须统一方向。结果他们通过拆分事业部,让两种方案各自验证,最终发现市场需求原本就存在多样性。这说明“对立”有时只是视角差异,真正的智慧在于创造让不同方案共存的机制。

我观察到现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年轻人既追求个性又渴望归属感。这种看似矛盾的需求,其实正对应着“汉贼不两立”背后的深层逻辑——当我们把“个性”和“共性”看作对立面时,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但若能建立“个性服务于共性”的认知框架,就像不同乐器合奏出交响乐,反而能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面对必须二选一的局面时,不妨参考老渔民的智慧:咸水鱼和淡水鱼固然不能混养,但通过分池饲养、循环水系,照样能让整个鱼塘生机勃勃。生活中的很多“对立”其实像阴阳太极图,看似界限分明,实则互为依存。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知:当原则性问题不容妥协时,果断取舍;当只是方法差异时,不妨搭建让不同元素共生的生态系统。

汉贼不两立的造句

  1. 造句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 造句 后出师表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惟坐待亡,孰于伐之!可笑后世的一些历史小白们还在那里贻笑大方。
  3. 造句 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
  4. 造句 汉贼不两立,这,就是备离开徐州的原因!
  5. 造句 第一,他从汉贼不两立,到蜀魏不两存,到有魏则无蜀,到“王业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
  6. 造句 曹操这是个真心话,相比整天满世界嚷嚷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刘备!这个无声无息,低调得常常让人忘了他的孙权,才是最危险的!“来人,传李典进来!”。
  7. 造句 将军所言非虚,备知将军忠义,只可惜汉贼不两立,你我最终还是要兵戎相见。
  8. 造句 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辩,春秋存义!
  9. 造句 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作家间或作家群间的壁垒,其实并非像后来某类叙事那样红白分明,似乎真个“汉贼不两立”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