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水至清則無魚
英文翻译:No fish when the water is clear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至: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水太清澈,鱼反而无法生存。为什么呢?因为鱼需要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也需要一些泥沙、水草来隐蔽自己。如果水干净到一尘不染,鱼反而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就像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过于严苛,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重重。
举个例子,团队合作中总有人追求“完美流程”——要求每个步骤都精确到秒,甚至不允许任何临时调整。这时候不妨自问:这样的高标准真的能提升效率吗?实际上,过度追求细节反而可能导致成员疲于应付规则,忽略真正重要的目标。就像一条溪流,适当的水草和泥沙不仅不会阻碍水流,还能为生态系统提供多样性。
另一个常见场景是家庭教育。有些家长要求孩子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学习,连十分钟的“发呆时间”都不允许。试问:这种绝对清洁的“教育环境”真的有利于成长吗?观察自然界会发现,树林里最笔直的树木,往往不是长在最空旷的平地,而是在有适当遮蔽和竞争的环境中逐渐成材的。教育同样需要留出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有人可能会疑惑:难道不应该追求高标准吗?这里的关键在于“平衡”。就像养鱼时定期清理鱼缸是必要的,但完全无菌的环境反而违背自然规律。工作中制定清晰的流程规范值得肯定,但若因此扼杀所有灵活性,团队就会变成死气沉沉的“一潭清水”。个人认为,真正健康的环境应该像流动的河水——既有明确的流向,又能包容泥沙的沉淀。
再比如城市绿化带的设计。如果把所有杂草都拔光、定期喷洒杀虫剂,短期内看起来整洁美观,但鸟类和益虫也会随之消失。这时候我们不妨思考:干净整洁与生态平衡哪个更重要?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公园开始采用“自然管理法”,允许部分野花野草生长,结果反而吸引了蝴蝶和蜜蜂,让整个生态系统更活跃。
回到成语本身,它提醒我们:事物的存在往往需要对立面的支撑。就像光明需要阴影的衬托,秩序也需要弹性的缓冲。与其追求绝对的“清澈”,不如学会在原则与包容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毕竟,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色画卷,而是由无数灰度交织成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