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guāng jiē tiān
成语解释: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形容水域辽阔
成语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繁体字形:水光接天
英文翻译:Water light meets sky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光: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2.景物:风光。春光明媚。3.光彩;荣誉:为国增光。4.比喻好处:沾光。叨光。借光。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6.光大;使显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泽。8.光滑;光溜:磨光。这种纸很光。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敌人消灭光。10.姓。
接:1.靠近;接触:邻接。接近。交头接耳。2.连接;使连接:接电线。接纱头。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3.托住;承受:接球。书掉下来了,赶快用手接住。4.接受:接见。接待。接电话。接到来信。5.迎接:到车站接人。6.接替:接任。谁接你的班?7.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水光接天”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水面反射的光与天空连成一片,常用来形容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色。比如站在青海湖边远眺,湖水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与远处淡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流动的银白色,这时候用“水光接天”就再贴切不过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来写景吗?其实不然。比如形容一个人豁达的心胸,可以说“他的格局如水光接天般开阔”;描述一场势均力敌的辩论,也能比喻为“双方观点碰撞出的火花,竟有水光接天的气象”。这背后藏着中国人“以景喻情”的智慧——自然界的宏大,常被借来映照人间的万千气象。
江南水乡的清晨最能体现这个成语的韵味。薄雾未散时,乌篷船划过河道,船头激起的涟漪带着细碎阳光向两岸荡开,近处的石桥倒影被揉碎成点点金星,远处的河道却已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这种虚实交融的画面,让“水光接天”从字典里跳出来,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立体画卷。
有个有趣的发现:古人造词时似乎偏爱“天地相连”的意象。除了“水光接天”,还有“海天一色”“碧空如洗”等表达。这或许源于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当人们日复一日面对广袤田野与无垠苍穹,语言里自然沉淀出这种贯通天地的审美视角。
若是把镜头拉到现代都市,玻璃幕墙大厦在晴空下的反光,何尝不是另一种“水光接天”?那些流淌在建筑表面的光带,既延续着成语的意境,又添了几分工业时代的科幻感。语言就像活水,既守着源头的清澈,又能奔涌出新的支流。
下次遇见开阔的水域,不妨静立片刻。看云影在波纹上跳舞,听风声掠过水面时的低吟,或许就能理解为何这个诞生于扁舟木桨时代的成语,至今仍在我们的语言长河里泛着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