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ǔ nán zhī rì

成语解释:指自己的生日。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自己的生日

繁体字形:母難之日

英文翻译:Mother's Day

母难之日的意思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成语评论

母难之日”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和我们的生日息息相关。比如,朋友过生日时感慨:“今天虽是母难之日,但能陪妈妈吃顿饭,心里特别踏实。”你看,这里既点出了生日的另一层意义,又融入了感恩的情感。

为什么生日要叫“母难之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古人认为孩子出生的日子,正是母亲经历生育之苦的日子。就像《西游记》里提到:“我的生日是母难之日,每年此日,必斋戒焚香。”现代人用这个词,更多是想提醒自己:生日不仅是庆祝,更要记得妈妈的付出。

现代人怎么用这个词?想象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发朋友圈写道:“母难之日收到鲜花,但最想说的是‘妈妈辛苦了’。”这种用法既保留了传统内涵,又符合现代表达习惯。比起直接说“生日”,用“母难之日”更能引发对生命来源的思考。

感恩和庆祝矛盾吗?完全不冲突!有位同事的做法很有意思:每年生日当天,她会给妈妈准备小礼物。“小时候觉得生日就是收礼物,现在明白这日子最该被犒劳的是妈妈。”这种双向的温暖,让传统成语在现代焕发新意。

个人觉得,现在很多生日派对办得热闹,但容易忽略背后的深意。其实不必刻意沉重,就像有位网友说的:“生日蛋糕上插蜡烛时,别忘了给妈妈也切块大的。”在欢庆中加入感恩的小细节,或许就是最好的平衡。

下次过生日时,不妨试试这个词。当朋友问起含义,正好可以聊聊生命传承的故事。毕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明白要往哪里去。就像春日的蒲公英,既要享受绽放的喜悦,也要记得滋养它的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