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ǔ gē zhī jì
成语解释:《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后因用“楚歌之计”谓攻心之术。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用计
繁体字形:楚謌之計
英文翻译:Chu song's plan
楚:1.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供药用。2.痛苦:苦楚。3.清晰;整齐:清楚。衣冠楚楚。4.周朝国名(?—前223)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带。为秦所灭。5.朝代名。十国之一(907—951)。马殷建立。建都长沙,后为南唐所灭。
歌: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歌。民歌。2.歌唱:载歌载舞。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哎,说到“楚歌之计”这个成语,咱们先来掰扯掰扯它的意思。说白了,这就是个心理战术嘛!典故来自楚汉相争的时候,张良用楚地的歌谣让项羽的士兵想家,结果士气崩了。那问题来了:为啥一首歌能让人不战而败? 你猜怎么着?情绪共鸣啊!士兵一听到家乡的调调,立马破防,哪儿还有心思打仗?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比如公司里开会,领导突然说“咱们团队最近效率有点低啊”,然后开始放PPT展示其他部门的数据。这不就是现代版“楚歌之计”?用对比制造压力,可比直接骂人管用多了。不过话说回来,这招用多了容易翻车,毕竟谁都不爱被PUA对吧?
再比如家长对付熊孩子,可比项羽聪明多了。孩子死活不写作业?别急,打开手机放隔壁学霸朗读课文的录音。这时候孩子心里准嘀咕:“别人家孩子咋这么卷?”你品,你细品,是不是暗合了楚歌之计的套路?关键就在于用环境暗示代替正面冲突,这招我亲测有效,不过得注意分寸,别整出逆反心理。
有人可能要问:“这计策现在还好使吗?”要我说啊,人性千年不变。你看直播带货的,动不动就喊“最后三单!”,不就是利用紧迫感当“楚歌”么?不过咱得学点辩证思维——计策本身没错,关键看用的人啥心思。用得好了是智慧,用歪了可就是套路了。
最后唠点实在的,楚歌之计给咱们的启示就是:搞定问题不一定要硬碰硬。就像处理夫妻吵架,与其争论对错,不如说句“你上次做的红烧肉真绝了”,气氛立马就缓和了。生活处处是学问,你说是这个理儿不?
下次遇到棘手情况,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记住啊,攻心为上可不是耍心眼,而是找到那个让人自发行动的开关。老祖宗的智慧,咱得活学活用才对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