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éng bā diào kǎo
成语解释:扒:脱掉;吊:悬挂;拷:拷打。把人绳绑吊起,剥去衣服严刑拷打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棚扒吊拷,备受苦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刑罚
繁体字形:棚扒弔拷
英文翻译:Grilling and hanging
棚:1.遮蔽太阳或风雨的设备,用竹木等搭架子,上面覆盖草席等:天棚。凉棚。在园子里搭一个棚。2.简陋的房屋:牲口棚。工棚。碾棚。3.天花板:顶棚。糊棚。
扒:[bā]1.抓着;用手指紧紧扣住:扒着栏杆。2.刨;挖:扒土。3.剥;脱掉:扒羊皮。[pá]1.用手或耙子使东西聚拢或散开:扒草。扒土。2.用手搔、抓:扒痒。3.一种烹饪方法。先将原料(整块或整只的鸡鸭等)煮至半熟,再放到油锅里炸,最后用文火煮酥。4.窃取别人身上的财物:扒窃。扒手。
吊:1.悬挂: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2.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吊丧。3.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把篮子吊下来。4.收回:吊销。5.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吊皮袄。6.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吊底线。打吊结合。7.量词。旧时钱币单位。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
拷:打:拷打。拷问。拷掠(泛指刑讯)。三拷六问。
有人问:“棚扒吊拷”这词儿听着挺吓人,到底是啥意思?其实它原本指古代用刑具折磨人的残酷手段,现在多用来形容用极端方式逼迫他人服从的行为。比如:“公司领导如果总用‘棚扒吊拷’式管理,团队创造力早晚会被压垮。”这里并不是真用刑具,而是比喻高压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家长辅导作业时对着孩子拍桌子瞪眼,简直像现代版棚扒吊拷。”这种场景里,成语的比喻意味更明显——用精神压迫替代了肉体刑罚,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当代语境。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暴力色彩浓厚的成语现在还有必要用吗?个人认为语言就像工具箱,关键看怎么使用。当我们需要强调某种行为的压迫性本质时,这个成语能精准传递“以强权践踏尊严”的核心信息。比如描述某些企业的狼性文化时,说“这种棚扒吊拷式的考核制度”比简单说“严格”更有批判力度。
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在正式文书或需要保持中立的场合,可以替换为“高压手段”“强制措施”等中性词汇。但在文学创作或观点表达时,这个成语就像放大镜,能让读者瞬间抓住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写职场小说时:“新总监上任后,会议室成了实施棚扒吊拷的审讯室”,画面感和情绪张力直接拉满。
有个有趣现象:随着社会进步,很多古代酷刑相关的成语都在发生语义软化。“棚扒吊拷”现在更多用于形容精神施压,这种语言演化恰恰反映了文明的发展轨迹。就像我们不会真的“千刀万剐”谁,但这个词依然活跃在形容极度愤怒的情绪表达中。
最后分享个观察:这类成语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社会共识。当某个比喻能持续引发集体共鸣,它就能穿越时空留存下来。下次遇到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时,不妨想想——这算不算新时代的“棚扒吊拷”?用历史照见现实,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当下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