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áo sāi xìng liǎn
成语解释: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生得桃腮杏脸,星眼蛾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桃顋杏臉
英文翻译:Peach cheeks and apricot face
桃:1.桃树,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叶子长圆披针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多有短绒毛,味甜,是常见水果。核仁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3.形状像桃儿的东西:棉桃。棉花结桃了。4.指核桃:桃酥。5.姓。
腮:也叫腮帮子。两颊的下半部。
杏:1.杏树,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近球形,成熟时一般黄红色,味酸甜。2.(杏儿)这种植物的果实。3.(Xìng)姓。
脸:1.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圆脸。洗脸。2.(脸儿)某些物体的前部:门脸儿。鞋脸儿。3.情面;面子:丢脸。不要脸。4.(脸儿)脸上的表情:笑脸儿。把脸一变。
“桃腮杏脸”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古典美。它到底在说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形容人的面容像桃花般红润、杏子般圆润,多用于赞美女性清丽自然的容貌。
比如读到小说中这样一段:“她掀开竹帘走进来,双颊泛着淡淡的红晕,桃腮杏脸的模样让原本喧闹的茶楼突然静了三分。”画面感瞬间浮现——不需要浓妆艳抹,天然的肤色与轮廓就能传递出温婉的气质。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外貌吗?其实不然。在书信往来频繁的年代,文人常以“桃腮杏脸”暗喻书信中流露的真挚情感。就像清代某位诗人在寄给友人的信里写道:“展信如见故人面,字句之间尽是桃腮杏色。”这里既夸赞了对方娟秀的字迹,又暗示了文字背后鲜活的情谊。
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可以更灵活。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称赞朋友的新造型:“今天的淡妆配上珍珠耳环,完全是桃腮杏脸的现代版诠释!”既保留成语的古典韵味,又能贴合当下审美。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永恒向往。就像现在流行的“伪素颜”妆容,本质上还是在追求“桃杏”般不事雕琢的清新感。虽然当代审美标准更加多元,但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健康气色,始终是跨越时代的吸引力。
下次遇到合适的场景时,不妨试试用“桃腮杏脸”替代常见的“颜值高”“皮肤好”。这种带着文学气息的表达,既能准确传递意思,又能为对话增添几分雅致的情趣。毕竟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用更美好的语言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