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ì
  • lín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成语解释: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称誉人才学出众

繁体字形:桂林一枝

英文翻译:talented

桂林一枝的意思

桂:1.桂花树,木犀的通称。2.肉桂树,常绿乔木。树皮即桂皮或称肉桂,有香味,可供药用,又作调料。3.广西的别称。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枝:[zhī]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2.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3.古同“”,支持,分支。[qí]古同“”,岔。

成语评论

桂林一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真实的例子:公司年度评优时,小张提交的营销方案逻辑清晰、创意十足,被领导当场夸赞“你这方案真是桂林一枝”,瞬间成为全场焦点。这里的关键在于,成语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桂林的树枝”,而是比喻事物或人在特定环境中格外突出。

为什么人们偏爱用“桂林一枝”而不是直接说“优秀”?我观察到,这个成语自带画面感——想象一片桂花林中,某一枝花朵开得格外绚烂,既表达了“拔尖”的意思,又避免了直白的比较。比如在科技竞赛中,评委点评某团队的作品:“你们的设计思路堪称桂林一枝,完全跳出了传统框架。”这样的表达既肯定了独特性,又不会让其他参与者感到被贬低。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略显文雅的成语是否过时了?我的实际体验是,在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反而更显分量。上周参观美术馆时,有位教授指着墙上的水墨画说:“这幅作品在当代艺术展里算得上桂林一枝。”相较于简单说“最好”,这种说法既保留了文化韵味,又精准传达出作品在同类中的卓越地位。

在使用场景方面,我发现它特别适合需要委婉表扬的场合。比如导师评价学生论文:“在这么多研究方法中,你采用的田野调查法可谓桂林一枝。”既避免了“碾压式”的夸奖可能带来的压力,又明确指出了学术价值。这种表达智慧,或许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于成语的现代适应性,我的个人观点是:类似“桂林一枝”这样的传统表达,就像藏在古书里的珍珠。当我们在工作报告里写“新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堪称桂林一枝”,或者在社交媒体分享“这家咖啡馆在整条街上真是桂林一枝”时,实际上是在用文化记忆为现代语言注入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智慧与现实场景的共鸣点,让经典焕发新生机。

桂林一枝的造句

  1. 造句 有月桂芬芳格,是己未生人柱有三四木拱集与桂林一枝同,桂林以少为贵,芬芳以多为贵,义各有所取也。
  2. 造句 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3. 造句 朋友说,这就是杨慎咏桂写的《桂林一枝》。
  4. 造句 人们还把桂花作为成功、友谊、爱情、美好、吉祥的象征,又由于月中有桂树,折桂成了中举的象征,“桂林一枝”说的就是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5. 造句 下联重在展望学子们高考后实现愿望时的快意之感,也寄寓着对学子们成才之期待,希望他们“行占桂林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