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ū
  • zhī
  • c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ì chū zhī cái

成语解释: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常用作谦词

繁体字形:栎樗之材

英文翻译:The material of oak and Ailanthus

栎樗之材的意思

栎:[lì]栎树,乔木或灌木,叶子有锯齿或分裂,柔荑花序,果实为坚果。种类很多,如栓皮栎、麻栎等。通称橡树。[yuè]栎阳(Yuèyáng),地名,在陕西。

樗:樗树,即臭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材:1.木料:木材。树木已经成材。2.原材料;资料:钢材。教材。3.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4.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人材。蠢材。5.棺材:一口材。

成语评论

栎樗之材”这个成语,源自《庄子》,比喻看似无用却有大用的事物。比如一位同事每天看似在“摸鱼”,但遇到团队危机时,他总能提出打破僵局的方案。这时候有人会说:“原来他是栎樗之材啊!”——看似不显眼的存在,反而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古人会用树木比喻人的价值?庄子用栎树和臭椿树举例,是因为它们木质疏松、难造家具,反而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这像极了职场中某些“非主流人才”:或许不擅长按部就班,但遇到特殊挑战时,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恰恰成了破局密码。

我曾在项目组见过这样的案例:当所有人都在研究数据模型时,那位总爱画漫画的设计师,用视觉化故事板帮客户理解了复杂算法。这让我意识到,评判价值的标准不应单一化。就像栎树虽然不能盖房,却能长成百年古木,为旅人遮阳避雨。

现代社会如何应用这种智慧?有个有趣的对照现象:互联网公司常把“怪才”安排在创新部门。某大厂甚至专门设立“无用研究所”,收留那些爱研究冷门技术的工程师。结果三年后,他们开发的边缘技术反而成了新业务线的核心支撑。这种布局思路,本质上就是在践行“栎樗之材”的古老智慧。

从个人成长角度看,这个成语给了我们双重启示:既不必因暂时不被认可而妄自菲薄,也要警惕用固定标准衡量他人。就像培育植物,有人种玫瑰追求绽放时的绚烂,也有人种胡杨欣赏其抗旱的韧性。价值判断,终究要看匹配的场景需求。

下次遇到看似“无用”的人或事,不妨多问一句:是否只是放错了位置?或者时机未到?两千年前的树喻,至今仍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能性,永远比现有的评价体系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