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uó
  • zhī
  • c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ǔ zhuó zhī cái

成语解释: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仲尼似丧家之狗,公旦类朴斫之材。”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朴斫之材

英文翻译:Simple talent

朴斫之材的意思

朴:[pǔ]没有加工的木材,比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piáo]姓。[pò]朴树,落叶乔木。果实近球形,橙色。树皮光滑,灰褐色,可作造纸原料。[pō]〔朴刀〕古代兵器。一种双手使用的像大刀的刀,刀身较大刀窄长,刀柄较大刀稍短。

斫:用刀斧砍。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材:1.木料:木材。树木已经成材。2.原材料;资料:钢材。教材。3.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4.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人材。蠢材。5.棺材:一口材。

成语评论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朴斫之材”都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它就像藏在原木里的纹理,需要细细观察才能发现价值。比如有位刚入职场的实习生,虽然缺乏经验但学习能力强,主管私下说:“这小伙子是块朴斫之材,磨两年就能独当一面。”这里既点出了他的原始状态,也暗示了培养的可能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朽木不可雕”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可塑性”。就像邻居家学画的孩子,初期线条歪扭却充满想象力,老师特意保留她的创作自由,三年后竟在国际比赛拿奖。这种保留原始特质的发展路径,恰是朴斫之材的精髓——不是大刀阔斧改造,而是顺势雕琢。

现代社会讲究“快产出”,反而容易埋没潜力股。记得有位程序员朋友,最初连基础算法都写不顺,但总能用奇特思路解决难题。五年后他设计的开源框架意外走红,当初觉得他笨拙的同事才恍然大悟:原来粗糙的外表下藏着未被开发的智慧矿脉。

培养朴斫之材最需要什么?或许就像老木匠说的:“看料要看三十年后的样子。”教育领域有个典型案例:某中学把调皮捣蛋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编入机器人社团,结果这群“问题学生”包揽了省级创新大赛奖项。这告诉我们,识别原始材质的核心优势,比急着修正表面缺陷更重要。

在追求标准化的今天,保留些“未完成感”反而可能成为优势。就像最近爆火的独立游戏《山丘物语》,开发者坦言最初版本粗糙得像半成品,但独特的叙事风格恰好击中玩家情怀。这种带着毛边的真实感,或许正是数字时代的朴斫之美。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朴斫之材属性。那位总被说“反应慢”的同事,可能正在酝酿深度思考能力;那个作文总跑题的学生,或许藏着打破常规的创造力。给自己和他人多点观察时间,粗糙的原石里往往能开出最特别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