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ái zhě wù jù
成语解释:见“来者不拒”。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令戎于潜。”汉·何休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收受礼品等
繁体字形:來者勿拒
英文翻译:Don't refuse to come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勿: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切勿上当。请勿入内。
拒:1.抵抗;抵挡:抗拒。拒敌。2.拒绝:来者不拒。拒不执行。拒谏饰非。
“来者勿拒”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但现实中真的可以做到吗?举个例子:一家社区便利店老板老张,面对顾客的各类需求——从代收快递到深夜借工具,他总是笑眯眯地应下。他说:“街坊们的信任比什么都值钱。”这种包容的态度确实为他赢得了好口碑,但三个月后货架堆满待取的包裹,工具借出后损坏无人赔偿,老张开始反思:无差别接纳是否真的可持续?
有人会问:“来者勿拒会不会变成自我消耗?”看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增长策略就知道了。某社交平台初期采取零门槛注册,用户量暴涨的同时,垃圾信息和机器人账号泛滥成灾。产品经理小林分享道:“我们后来增加了智能过滤系统,就像给敞开的大门装了安检仪——既保持开放,又守住底线。”这或许揭示了现代版“来者勿拒”的真谛:接纳需要智慧筛选。
生活中最常见的矛盾在于:想保持善意又怕被利用。邻居王阿姨总帮年轻人保管备用钥匙,有次被盗用后反而说:“不能因为一把钥匙就锁住善意。”这种带着警惕的包容让我想到,真正的“来者勿拒”不是无脑接受,而是像大海接纳百川——用足够的体量消化杂质,用流动的活力保持纯净。
当我们谈论这个成语时,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重点不在“拒不拒”,而在“如何接”。就像农民播种时会筛除瘪谷,但绝不会因此拒绝整片田野。信息爆炸的今天,比盲目接纳更重要的,是培养像精准导航系统般的判断力——既不错过风景,又不偏离航向。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或许才是古老成语在新时代的最佳注解。
有位茶艺师傅的做法很有意思:他的茶室永远欢迎陌生人,但会根据来客状态选择不同的茶叶。焦虑者得喝老白茶,浮躁者尝苦丁茶。这种“有准备的接纳”启示我们,敞开怀抱的同时带着洞察力,就像中医问诊时的“望闻问切”,让每次接纳都成为滋养双方的契机。当善意遇见智慧,或许就能解开“来者勿拒”的千年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