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 yūn jǔ huǒ
成语解释:同“束缊请火”。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缊举火,轹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繁体字形:束緼舉火
英文翻译:Put on fire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缊:[wēn]1.赤黄色。2.饶。[yùn]1.乱麻;旧絮。2.乱。3.古同“蕴”。[yūn]1.〔絪缊〕古同“氤氲”。2.(緼)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说到"束缊举火"这个成语,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陌生。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原意是拿破布条当火把,比喻在困境中采取的临时解决办法。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家里突然停电,他灵机一动把旧T恤撕成布条,蘸上食用油做成简易火把,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束缊举火"吗?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都用LED灯了,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换个角度看,就像创业者初期用二手设备开工作室,大学生用废木料改造家具,都是在资源有限时展现的智慧。我有个朋友去年开奶茶店,用回收的玻璃瓶当灯具装饰,既环保又省钱,这不就是商业版的"束缊举火"?
为什么说这种智慧值得学习呢?记得疫情初期有家小餐馆,把外卖盒改造成隔离挡板,既保障安全又节省开支。这种变通思维恰恰印证了成语的精髓——关键不在工具本身,而在解决问题的巧思。就像古人说的"急中生智",困难往往能激发创造力。
现代生活中,我们虽然不需要真的举火照明,但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束缊举火"的思维模式很重要。上周邻居家水管爆裂,物业师傅临时用塑料布和胶带止漏,等专业维修到场前避免了更大损失。这种及时应对的智慧,本质上和古人用破布做火把是相通的。
有人认为应急方案都是权宜之计,不值得提倡。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些临时创造推动了技术进步。就像原始人用燧石取火发展到现代打火机,解决问题的初心始终未变。下次遇到棘手情况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有时候最朴素的智慧,反而能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