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 shǒu shòu lù
成语解释:束:捆绑;戮:杀。捆起自己,等待被杀。指不作任何抵抗,甘愿等死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受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坐以待毙
繁体字形:束手受戮
英文翻译:Put your hands together and be killed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受:1.接受:受贿。受教育。受到帮助。2.遭受:受灾。受批评。受委屈。3.忍受;禁受:受不了。受得住。4.适合:受吃(吃着有味)。受看(看着舒服)。受听(听着入耳)。
戮:1.杀:杀戮。2.并;合:戮力。
“束手受戮”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悲壮?它原本的意思是“被绑住双手等待被杀”,用来形容一个人面对困境时毫无反抗、被动接受命运的状态。比如历史故事中,某位将军战败后既不突围也不谈判,反而静静等待敌军处置,旁人可能评价他“这是要束手受戮啊”。
这时候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实中有人选择束手受戮呢?其实这和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当长期压力积累到极限时,部分人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就像实验中反复被电击却无法逃脱的小狗,最后即使笼门打开也不再逃跑。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我们如何在绝境中保持行动力?
来看个现代例子。公司突然宣布裁员,小明明明提前三个月听到了风声,却既不更新简历也不学习新技能,只是每天焦虑地刷手机。同事问他打算怎么办,他苦笑着说:“听天由命吧。”这不正是职场版的束手受戮吗?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有时也能转化出积极意义。比如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所有逃生通道都被封死时,消防员指挥群众保持冷静、保存体力,这种“战略性等待”虽看似被动,实则是在争取救援时间。这里的选择性等待与盲目放弃有着本质区别。
个人认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暂时性的被动,而是思维固化带来的持续性消极。就像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如果它认定所有路径都走不通,即便面前出现新通道也会视而不见。生活中很多突破都发生在“以为山穷水尽”之后,关键是要在看似无路可走时,依然保持对可能性的敏锐感知。
下次遇到困境时,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如果这是游戏里的闯关环节,主角会怎么破解?或许会发现,所谓的绝境常常藏着被忽视的第三条路。毕竟成语诞生在冷兵器时代,而今天的我们,拥有古人无法想象的破局工具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