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解释: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成语出处:明·沈采《千金记·会宴》:“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面兽心的人
繁体字形:木猴而冠
英文翻译:Wooden monkey and crown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猴:1.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外形略像人,身上有毛,多为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吃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等。通称猴子。2.乖巧;机灵(多指孩子):这孩子多猴啊!3.像猴似的蹲着: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儿。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冠:[guān]1.帽子: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鸡冠。树冠。[guàn]1.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冠(不到二十岁)。2.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县名前冠上省名。3.居第一位:冠军。名冠全球。4.指冠军:夺冠。三连冠(连续三次获得冠军)。5.姓。
“木猴而冠”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猴子戴帽子”的画面,但它实际想表达什么呢?举个例子:一家公司空降了一位年轻高管,他西装革履、谈吐优雅,但面对团队的实际业务问题时却支支吾吾,只会用行业黑话掩饰自己的不足。这时候同事私下议论:“他啊,就是个木猴而冠。”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浮现了——虚有其表的人为何容易被识破?因为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硬实力,而外在形象无法替代内在能力。
再比如,有人为了融入某个圈子,刻意模仿他人的穿着和说话方式,甚至购买超出消费能力的奢侈品包装自己。表面上看似“混得风生水起”,但遇到需要深度交流的场合时,立刻暴露出知识储备的匮乏。这就像成语里的“木猴”,虽然戴着象征地位的帽子,却依然改变不了本质。这引发另一个思考:人们为什么总想用表象掩盖真实?或许是因为快速获得认同的捷径太诱人,而长期积累的过程又太辛苦。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也能用在正向反思的场景。比如某次团队项目汇报时,实习生小张主动承认:“我准备的PPT虽然排版精美,但数据分析部分确实没吃透,感觉自己像木猴而冠了。”这种坦诚反而赢得同事的尊重。你看,承认局限性是不是比硬撑门面更聪明?至少它为后续的进步留出了空间。
关于这种现象,我倒有个观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包装”变得越来越容易。社交媒体滤镜、速成课程、人设打造工具……这些本无对错的技术手段,却让“木猴而冠”的现象更加普遍。但就像再精致的帽子也遮不住木头的纹理,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永远是那些愿意把时间花在“成为真老虎”而非“戴上虎皮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