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成语解释: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明鏡高懸
英文翻译:an honest official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镜:1.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镜子(亦指“眼镜”)。镜台。镜匣。镜奁。铜镜。穿衣镜。2.利用光学原理制造的各种器具,上面的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镜头。镜片。眼镜。胃镜。凸镜。凹镜。三棱镜。望远镜。显微镜。3.监察,借鉴:镜戒。4.照耀:“荣镜宇宙”。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悬:1.吊、挂在空中:悬空。2.没着落;没结果:悬案。3.距离远:悬殊。4.〈方〉危险:这件事真悬。5.牵挂:悬念。
“明镜高悬”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实际用来形容人公正无私、洞察秋毫的能力。比如在电视剧里,一位法官面对复杂的案件时,不因舆论压力而动摇,坚持用证据说话,弹幕里可能就会飘过一句:“这才是明镜高悬的典范!”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镜子比喻公正?”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镜子能清晰映照事物却不带主观偏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纠纷时,如果能像镜子一样抛开个人情绪,只看事实本身,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高得多。比如朋友吵架,你作为调解人,不站队、不翻旧账,只帮双方理清误会,这就是“明镜高悬”的现实版应用。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成语常被用在需要权威感的场合。比如有些企业会在办公室挂上“明镜高悬”的书法作品,看似有些违和,实则暗含深意——老板或许想提醒自己:做决策时要像镜子般透明,避免因私心损害团队公平。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管理的做法,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解读。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矛盾点:现实中绝对的“明镜高悬”可能存在吗?就像再干净的镜子也会落灰,人在判断时难免受认知局限影响。但这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努力方向。就像擦镜子需要勤拂拭,保持清醒头脑也需要持续修炼。每次做决定前多问自己“有没有被偏见蒙蔽”,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有个真实案例:某小区业委会选举时,主任候选人主动公开家庭财产状况,连孩子在哪上学都写得清清楚楚。这种把自己放在“明镜”下的做法,反而赢得了更高信任票。这告诉我们,主动拥抱透明化,往往比强调权威更能获得认同——或许这就是古老智慧给现代人的启示。
最后想说的是,“明镜高悬”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装饰,更可以成为流动的思维方式。下次遇到需要评判对错的情况,不妨想象头顶有面虚拟的镜子,它会提醒你:真相或许不会说话,但永远在那里等着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