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zhú tiān nán
成语解释:烛: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成语出处:清·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光照亮南方的天空
繁体字形:明燭天南
英文翻译:Mingzhu Tiannan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烛:1.蜡烛:火烛。花烛。2.照亮;照见:火光烛天。洞烛其奸。3.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南:[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指南针。南方。2.指中国南方:南货。南味。[nā]〔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弥陀佛。无(mó)。
提到“明烛天南”这个成语,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它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登华山》,原句“明烛天南千万峰,青松如怒欲腾空”,形容灯火或光芒照亮南方的天空,常用来描绘壮阔的夜景或气势磅礴的场面。比如:“元宵节的灯笼高悬,焰火升空,明烛天南,整座城市仿佛被金色的光网笼罩。”这个例子中,“明烛天南”既点出了光线的强度,又暗示了覆盖范围的广阔。
为什么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这与它的文学出身有关。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追求凝练和画面感,而现代人更习惯用“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等直白的表达。但“明烛天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光亮,还带着一种动态的扩张感——想象一道光从地面直抵天际,甚至照亮远方的山脉,这种意境是其他词汇难以替代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过时?”我的观点是,语言的生命力在于适配场景。比如在描写传统节日、历史剧剧本,或是强调文化厚度的散文中,“明烛天南”反而能成为点睛之笔。它像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读者瞬间联想到古典诗词的悠远氛围。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被“解构”出新的含义。我曾在一篇科幻小说里读到这样的句子:“空间站的太阳能板展开时,明烛天南,为漆黑的宇宙添了一抹银白。”这里将“天南”从地理方位转化为宇宙尺度,既保留了原意的宏大感,又赋予科技场景以诗意,可见成语的灵活性远超我们想象。
若要用好“明烛天南”,不妨记住两个关键词:“对比”与“尺度”。当你想突出“微小光源照亮广阔空间”的反差,或是需要营造“冲破黑暗”的视觉冲击时,这个成语便能派上用场。比如描述偏远山村的除夕夜:“唯一的路灯立在村口,竟也明烛天南,让归家的游子眼眶发热。”灯光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情感重量。
最后想提醒的是,成语不必被束之高阁。下次看到跨海大桥的轮廓灯带划破夜空,或是演唱会现场万人举起手机形成星海,不妨试试用“明烛天南”来描述——语言的美妙,就在于它总能找到新的土壤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