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huǒ chí zhàng
成语解释:同“明火执仗”。
成语出处:《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干坏事
繁体字形:明火持杖
英文翻译:Bright stick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持:1.拿着;握着:持枪。2.保守住:维持。持久。3.掌握;料理:主持。勤俭持家。4.挟制:挟持。胁持。5.对抗:相持不下。
杖:1.拐杖;手杖:扶杖而行。2.泛指棍棒:擀面杖。拿刀动杖。
提到“明火持杖”,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最早形容盗匪公然行凶抢劫的行为,字面意思是“举着火把、拿着武器”,后来引申为“公开使用暴力或毫无顾忌地做坏事”。比如:“古代山贼常明火持杖劫掠商队,官兵却因山路崎岖难以追捕。”这样的场景描绘,让成语的意象瞬间鲜活起来。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暴力场景中吗?其实不然。现代语境下,它可以比喻某些人做事毫无遮掩,甚至带着挑衅意味。比如职场中:“新主管明火持杖地推翻原有制度,引得老员工议论纷纷。”这里并非真的使用暴力,而是强调行为方式的张扬与不顾后果。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明火持杖”比“明目张胆”更有画面感?个人认为,火把和武器的具体意象,比单纯形容“胆子大”更能激发联想。就像电影镜头里:黑夜中跃动的火光照亮匪徒的刀剑,这种视觉冲击让成语自带戏剧张力,特别适合需要强调冲突性的表达。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例如描述网络暴力时,“键盘侠躲在匿名ID后攻击他人”就不适用这个成语,因为缺少“公开行动”的核心要素。但若是说“有人在直播间公然辱骂观众”,用“明火持杖”就能准确传达那种肆无忌惮的状态。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当代使用率有所下降,可能与现代社会暴力场景减少有关。不过在某些历史题材创作或社会评论中,它依然能精准传递出“不加掩饰的强硬姿态”。下次写作时若想表现“理直气壮做坏事”的意味,不妨试试这个带着火光与金属质感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