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yuè lú huā
成语解释:明月:光明的月亮。月光中的芦花。形容虚无缥缈的境界或杳无踪迹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休论佛意祖意,谩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去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明月蘆蘤
英文翻译:Luhua in the bright moon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芦:1.芦苇:芦花。芦根。芦席。2.姓。
花:1.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一朵花儿。2.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木。花盆儿。花儿匠。种花儿。3.(花儿)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花儿。火花。雪花儿。4.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许多火花,供人观赏:花炮。礼花。放花。5.花纹:白地蓝花儿。这被面花儿太密。6.颜色或种类错杂的:花白。花猫。花花绿绿。7.(眼睛)模糊迷乱:眼花。昏花。8.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袖子都磨花了。9.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花招儿。花账。花言巧语。10.姓。11.用;耗费:花费。花钱。花时间。该花的花,该省的省。
“明月芦花”这个词,乍一听像是一幅画:夜空中月亮高悬,芦苇丛在风中摇曳,白絮如雪。但作为成语,它究竟在形容什么?生活中又该怎么用?
比如描述一段旧时光:“老屋拆迁那天,他站在河边看推土机轰鸣,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划船采菱角的场景,月光照着芦苇荡,心里空落落的——真是明月芦花,物是人非。”这里用“明月芦花”既描绘了记忆中的美景,又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怅惘。
有人问:“这词只能用在悲伤场景吗?”其实不然。纪录片里见过渔村老人守着手工制船技艺,面对镜头笑说:“现在都用铁皮船啦,我这手艺就像明月芦花,看着好看,可留不住喽。”这里反而带着豁达,美的事物消失时,坦然比哀叹更有力量。
我曾在黄山见过这样的画面:深秋凌晨五点,摄影爱好者们裹着棉袄等日出。山风卷着薄雾掠过枯黄的芦苇,月亮还没落下,有人突然嘀咕:“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明月芦花?”众人会心一笑。原来成语不仅能抒情,还能成为陌生人之间的默契暗号。
当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常会混搭新元素。比如朋友辞职去大理开民宿,朋友圈配图是洱海月色下的芦苇田,写着:“告别996,当个明月芦花里的闲人。”旧意象被赋予新解读,反倒碰撞出别样趣味。
有位画家朋友告诉我,他最爱用青黛色渲染芦苇、留白处勾半轮月亮。这种创作手法暗合成语意境:重要的不是画出全部,而是让观者从空白处看见自己的故事。就像我们使用成语,本质是在共同文化记忆里寻找共鸣的锚点。
下次看见月光下的芦苇,或许你会想起这个词。它像一枚穿越千年的书签,提醒着我们:有些美丽注定短暂,但正是因为短暂,才让人在凝视时更用心。这大概就是汉语最妙的地方——四个字,能装下一整个宇宙的叹息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