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jiào
  • b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jiào bù biàn

成语解释: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

成语出处:《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明教不變

英文翻译:No change

明教不变的意思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教:[jiào]1.教导;教育:管教。请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让:教他无计可施。教我十分为难。[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变:1.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变了。变了样儿。2.改变(性质、状态);变成:沙漠变良田。后进变先进。3.使改变:变废为宝。变农业国为工业国。4.能变化的;已变化的:变数。变态。5.变卖:变产。6.变通:通权达变。7.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变。变乱。8.指变文:目连变。9.姓。

成语评论

提到"明教不变"这个表述,或许存在用词偏差。常见成语中并没有这个词组,但我们可以从"亘古不变""一成不变"等类似概念切入。试问:究竟什么事物能被称作"始终如一"?自然界的日月交替或许能给出答案。

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句成语,既描述了天体运行的永恒规律,也暗含着对稳定秩序的赞叹。但若深究:江河真的千年不改道吗?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黄河历史上改道26次,长江三角洲每年向东海推进40米——这提醒我们,所谓"不变"往往存在于宏观视角。

个人认为,人类对"不变"的执着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求。如同"刻舟求剑"的故事,楚人在船舷刻记号寻找落水佩剑,却忽视了船体移动的基本事实。这种思维惯性至今仍在延续:有人坚持传统工艺数十年如一日,也有人固守过时的处事方式。不变与守旧的分界线,往往在于是否保持开放心态。

不妨观察现代社会的"不变"案例。瑞士钟表匠人世代传承制表技艺,他们的"不变"是对精密工艺的极致追求;日本茶道遵循千年仪轨,这种"不变"承载着文化记忆。这些实例证明:有价值的"不变"需要与时代需求共振,就像老树发新芽,既保持根基又焕发生机。

当遇到需要改变的情形,"以不变应万变"未必总是良策。试想交通信号灯若永远红色,城市交通必将瘫痪。但某些"不变"确实必要:医疗行业的"无菌操作规范"、建筑行业的"安全标准",这些铁律保障着社会基本运行。关键在于区分哪些该坚守,哪些需革新。

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历久弥新的往往是抽象原则而非具体形式。"诚信经营"的商业准则穿越千年仍在延续,但其实现方式已从驼队商道演变为电子合约。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应对变化的智慧:像竹子般根基稳固而梢头随风,既保持本色又接纳新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