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chá
  • àn
  • fǎng 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chá àn fǎng

成语解释:察:调查研究;访:查询。公开察看了解;暗中调查访问。指用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进行调查了解。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覆奉访察碎石工程情形折》:“臣仰奉谕旨,明察暗访,不必丞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颂扬

繁体字形:明詧暗訪

英文翻译:investigate openly and secretly

明察暗访的意思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察:1.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2.(Chá)姓。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访:1.访问;探问:访友。来访。2.向人询问调查:访查。采访。

成语评论

明察暗访”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既有公开的观察,又有私下的打听。比如一家公司想了解分店的真实服务质量,老板可能先派专员以顾客身份去体验(暗访),再公开开会要求分店汇报数据(明察)。这样双管齐下,更容易看到问题全貌。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能只用其中一种方式?举个例子,某小区居民投诉物业乱收费,如果只是公开要求物业提供账目(明察),对方可能提前“美化”数据;但若同时私下走访住户(暗访),就能发现账目与实际收费不符的情况。两种方法互补,才能突破信息屏障。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像审犯人一样咄咄逼人,搞得被调查者紧张;要么过于随意,收集的信息支离破碎。去年参与某食品厂品控项目时,我们小组白天检查生产线(明察),晚上和基层工人吃夜宵聊天(暗访),工人在放松状态下透露了机器维护的漏洞,这是正式检查时绝不会说的细节。

现代科技给这个成语注入了新内涵。某外卖平台通过分析商户的公开评分(明察)和匿名骑手反馈(暗访),建立了更立体的商户评估体系。这种数据化的“明察暗访”既能保持客观,又能触及表面之下的真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调查手段都要守住底线。曾见过某商场管理人员假扮顾客偷拍员工,结果引发隐私权纠纷。明察暗访就像手术刀,用得好能治病,用不好会伤人。关键是要带着解决问题的善意,而不是挑刺的心态去做事。

当我们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中理解,会发现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家长想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既要看成绩单(明察),也要观察孩子和同学相处的状态(暗访);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既看产品说明(明察),也会翻看用户评价(暗访)。这种多维度的认知方式,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想说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察暗访”的能力比以往更重要。面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我们既要查看官方通报(明察),也要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暗访),这样才能避免被片面信息带偏节奏。这种古老的智慧,恰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明察暗访的造句

  1. 造句 公安干警经过明察暗访,终于捣毁了犯罪分子的窝点。
  2. 造句 经过王队长明察暗访,这个案子终于有了眉目。
  3. 造句 这桩盗窃案,经他明察暗访终于找到了线索。
  4. 造句 巡警大队经过明察暗访,终于了结了这个案子。
  5. 造句 李院长为了这起案件,多次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证据。
  6. 造句 他们明察暗访,把这件案子侦破了.
  7. 造句 检查人员通过明察暗访,在市区内共发现了26家无证黑中介。
  8. 造句 为了让制度落实到位,苍溪县加强明察暗访,通过电话询查、现场督查等方式,对乡镇干部“走读”情况进行检查。
  9. 造句 这些天来,我明察暗访,已经将宁川的一些事情摸了个七七八八。
  10. 造句 前段时间,顺天府丞刘志选曾经去泗州府朱家庄明察暗访,说朱登阳建民团,不到两千人马,现在怎么突然冒出几万人马?实在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