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chù jǔ yíng
成语解释:绌:不足;赢:有余。在衰败的时强做奢侈的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世家》:“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時絀舉贏
英文翻译:Win when you're out of time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绌:1.不足;差:经费支绌。相形见绌。2.古又同“黜”。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赢:1.获利:赢余。2.胜。与“输”相对:赢了一盘棋。3.同“盈”。充满。
“时绌举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述的是在资源或时间不足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结果反而吃力不讨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熬夜三天,最后不仅效率下降,还因为粗心返工,这算不算典型的“时绌举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明知道资源不够,还要勉强去做?背后的原因往往和心态有关。比如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在团队人力不足时强行接大单,表面上看似“拼一把”,实际可能导致服务品质下滑,客户流失。这种“赌徒心理”反而让短期压力变成了长期隐患。
再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备考时只剩一周时间,有人选择同时刷完10套模拟题,结果每套都草草了事;而另一个人专注分析3套真题,反而找到解题规律。前者看似“努力”,实则陷入了“时绌举赢”的陷阱——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策略上的懒惰。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资源紧张的时候,人们越容易掉进这个陷阱。就像手里只有500元预算,非要买标价1000元的外套,结果要么借钱消费,要么买到劣质替代品。这时候如果改成“用500元搭配三件基础款”,反而能穿出更多可能性。这种思维转变,或许就是破解“时绌举赢”的关键。
最后分享个真实故事:朋友开奶茶店时,曾把所有积蓄砸在装修上,结果开业后没钱做推广,三个月就濒临倒闭。后来他调整策略,用简单装修搭配特色产品试水,反而靠口碑积累了第一批顾客。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与其在困局中强求完美,不如在限制里寻找创新。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妨先问自己:我现在是真的在解决问题,还是为了缓解焦虑而假装努力?承认局限不等于认输,就像河流遇到巨石会绕道,最终依然奔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