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xuē yuè juān
成语解释:朘:缩小,减少。日日削减,月月缩小。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逐渐缩小
繁体字形:日削月月
英文翻译:be exploited unceasingly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verished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削:[xuē]义同“削(xiāo)”。专用于复合词:削减。剥削。[xiāo]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削果皮。把坏的一截削掉。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朘:[juān]1.剥削。2.减少。[zuī]男子生殖器。
提到"日削月朘"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比如在职场中,新员工刚入职时充满干劲,若长期得不到成长机会,工作热情就像被小刀削木头般慢慢磨损。这种隐性的消耗往往不易察觉,等到发现问题时,精神活力可能已所剩无几。
这个成语的核心到底在表达什么?其实它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看似微小的负面因素,经过时间累积会产生质变。就像树木的年轮,每天被削去薄薄一层,经年累月就会形成明显的凹陷。这种渐变过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长期熬夜对健康的损害、拖延症对工作效率的侵蚀,都暗合着"日削月朘"的运作机制。
再比如邻里关系的变化。两家原本和睦的邻居,若总因停车位、楼道卫生等小事暗自计较,这种细微的摩擦就像月牙啃食般逐渐扩大隔阂。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缓慢的损耗能否避免?关键在于及时建立沟通机制,就像园丁修剪树木时要有计划地保留主干,既要去除枯枝又要保护新生嫩芽。
在企业管理层面,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更为明显。某初创公司初期员工流失率5%看似不高,但若持续三年不改善,相当于整个团队完全换血两次。这种持续的人才损耗,远比一次性的危机更具破坏性。有趣的是,我发现现代人应对"日削月朘"的方式正在进化——通过定期复盘、建立预警指标等方式,将隐形的损耗可视化。
再举个环保相关的例子。某湿地公园的候鸟数量每年减少3%,十年间种群规模就缩小了四分之一。这种变化如果用"锐减"形容不够准确,"日削月朘"则精准描绘了渐进式消亡的特征。值得欣慰的是,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模式后,开始建立动态监测系统,用科技手段对抗自然资源的隐形流失。
观察这些案例会发现,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揭示规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日削月朘"已成为新课题。但换个角度看,这也促使我们发展出新的时间管理策略。正如古人用这个成语警示世人,现代人同样需要创造性地应对时代特有的消耗模式。
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某些事物呈现持续萎缩态势时,不妨用"日削月朘"的视角进行审视。无论是个人成长、环境保护还是文化传承,及时识别这种渐进式损耗模式,往往能让我们在量变引发质变前采取有效干预。毕竟,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