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xuē yuè gē
成语解释: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成语出处: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被蚕食
繁体字形:日削月割
英文翻译:sacrifice some territory in order to make peace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削:[xuē]义同“削(xiāo)”。专用于复合词:削减。剥削。[xiāo]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削果皮。把坏的一截削掉。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割:1.截断;放弃:割草。割爱。2.古指宰杀:割羊。割鸡焉用牛刀。
“日削月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说白了就是“今天切一片,明天割一块”,形容东西被慢慢消耗或破坏。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王家每月工资8000元,结果花呗还3000、房租交2500、外卖吃1500,最后能存下的钱连1000都不到。这时候小王的朋友就会感叹:“你这不叫生活,简直是日削月割啊!”
问:为什么用“削”和“割”这种词?答:这两个动作都有“逐渐拿走”的意思,就像削苹果皮要一圈圈来,割韭菜要一茬茬收。用这个词组形容缓慢但持续的消耗,比直接说“花钱多”更生动,还带着点心痛的画面感。
最近看到个新闻,某老字号品牌把传统工艺改成机械化生产,结果口碑越来越差。这让我想到:问:企业改革算不算日削月割?其实关键看“削”的是什么。如果把核心价值当累赘扔掉,就像把西瓜瓤挖了只卖瓜皮。但若是去掉冗余环节,反而能轻装上阵。所以说,日削月割用得好是断舍离,用不好就是慢性自杀。
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家门口的公园,前年拆了长椅装广告牌,去年砍了梧桐树建停车场,今年连草坪都改成了水泥地。问:这种变化算不算日削月割?当然算!公共空间就像块大蛋糕,今天切走一块绿化,明天切走一片活动区域,最后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弄堂,虽然破旧但充满烟火气,现在倒是整齐划一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
最近和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发现现代人特别容易陷入“精神层面的日削月割”。比如每天被短视频刷走2小时,被无效社交占去3小时,被焦虑情绪消耗4小时...问:时间管理能避免这种情况吗?我倒觉得关键不在管理时间,而在守护注意力。就像手机要定期清理缓存,我们也要学会给精神空间做减法。有时候关掉通知提醒的半小时,比规划得满满的时间表更有用。
最后说个反常识的观点:日削月割未必全是坏事。就像修剪树枝才能让树长得更好,适当做减法反而能创造新空间。但得记住两个原则:一是知道自己要保留的核心是什么,二是控制好“削割”的节奏。毕竟生活不是雕刻大理石,下手太重了,可就真成碎石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