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t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qí bì tiān

成语解释: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

成语出处:宋·周密《武林旧事·御教》:“戈甲耀日,旌旗蔽天,连亘二十余里,粲如锦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繁体字形:旌旗蔽天

英文翻译:The flag covers the sky

旌旗蔽天的意思

旌:1.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2.表扬:旌表。以旌其功。

旗:1.旗子:国旗。红旗。挂旗。2.指八旗:汉军旗。3.属于八旗的,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旗袍。4.八旗兵驻屯的地方,现在地名沿用:正黄旗。5.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6.姓。

蔽:1.遮盖;挡住:遮蔽。掩蔽。2.概括:一言以蔽之。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成语评论

旌旗蔽天”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战船密布江面,士兵们高举的各色旗帜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仿佛连太阳都被挡在了云层之外。这种场景下用“旌旗蔽天”来形容,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千军万马的震撼?

有人可能会问:“旌旗不就是旗子吗,为什么能‘蔽天’?”其实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夸张的修辞。古代战争中,军队规模庞大时,士兵们举起的旗帜数量多到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就像遮蔽了天空。比如北宋名将岳飞北伐时,史书记载他“率众十万,旌旗蔽野”,虽然没有直接说“蔽天”,但同样传递出气势恢宏的意味。

换个现代视角想想,如果把“旌旗蔽天”的场景搬到今天会怎样?比如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场馆里挤满了举着荧光牌和LED横幅的粉丝,密密麻麻的灯光把屋顶照得如同白昼——虽然载体不同,但那种“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是不是也暗合了成语传达的意象?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演变中逐渐脱离了字面意义。就像我们如今说“人山人海”时,并不会真觉得山和海出现在眼前。有个朋友曾调侃:“要是古代将军知道现代人用无人机编队表演代替旌旗,估计要感叹科技比千军万马更会‘蔽天’。”这种古今对比,反而让成语的生命力更加鲜活。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描述场景,更在于启发我们观察生活中的“符号象征”。就像体育赛事中观众席的应援色块、音乐节上挥舞的荧光棒海洋,当集体行为形成规模效应时,那种铺展蔓延的视觉语言,本质上和“旌旗蔽天”传递的是同一种人类情感——对力量的敬畏,对群体的共鸣。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用“旌旗蔽天”形容某个现代场景时,是否也在延续着某种文化基因?就像随风飘扬的旗帜从战场转移到庆典,形式在变,但人类对“壮观场面”的感知方式,似乎始终带着跨越时空的默契。

旌旗蔽天的造句

  1. 造句 大军行军车水马龙、旌旗蔽天,如今的姜家军虽然激战月余,可如今从士兵们身形上看却不见一丝疲惫,正是士气正旺之时。
  2. 造句 刘欢这边已经安全通过老爷岭,老爷岭外旌旗蔽天,孙可望还在着急的等待着。
  3. 造句 其明年为恭宗皇帝德祐元年,似道上表出师,旌旗蔽天,舳舻千里,水陆并进。
  4. 造句 但见烟尘滚滚,旌旗蔽天,人喊马嘶,虎跃龙腾!这般景象让那些百姓们被谣言蛊惑的有些神经质的神经略略安定了些,看来,大宋朝还是有希望的。
  5. 造句 十几万人马列于阵前,旌旗蔽天,日月无光。
  6. 造句 身后尚家军斗志昂扬,尚家旌旗蔽天,而敌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只要斩了敌将势必士气打落。
  7. 造句 层次分明,旌旗蔽天,金甲闪亮,绵延不绝。
  8. 造句 萧一急忙上城楼观瞧,只见城外人山人海,旌旗蔽天。
  9. 造句 魔宫城外,讨魔联盟二百多万人员聚集成一片,黑压压旌旗蔽天。
  10. 造句 除却人生,细细观瞧这茶叶,你还可看到舟行水上,千帆共渡,桅樯林立,鼓角齐鸣,旌旗蔽天,再阔开去,这片片茶叶,便是星辰宇宙,浩如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