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ān chē wò zhé
成语解释:见“攀辕卧辙”。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好官离任
繁体字形:攀車臥轍
英文翻译:pull shaft of a cart and drop to the rut
攀:1.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攀树。攀着绳子往上爬。2.用手拉;抓住:攀折。攀缘。3.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攀龙附凤。攀上了一门好亲戚。4.设法接触;牵扯:攀谈。攀扯。攀供。你自己的事儿,别总攀着别人。5.姓。
车:[chē]1.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马车。一辆车。2.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纺车。滑车。水车。3.指机器:开车。车间。4.车削:车圆。车螺丝钉。5.用水车取水:车水。6.转动(多指身体):车过身来。7.姓。[jū]象棋棋子的一种。
卧:1.躺下:仰卧。卧倒。病得很重,在床上卧了三天。2.使婴儿躺下:把小孩儿卧在炕上。3.(动物)趴:卧牛。鸡卧在窝里。4.睡觉用的:卧室。卧房。卧铺。5.指卧铺:硬卧。软卧。6.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卧个鸡子儿。
辙:1.车轮压出的痕迹;车辙:覆辙。如出一辙。前头有车,后头有辙。2.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上下辙。顺辙儿。戗(qiāng)辙儿。3.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十三辙。合辙。4.办法;主意(多用在“有、没”后面):想辙。你来得正好,我正没辙呢!
“攀车卧辙”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举个例子吧:古代有个清官要调任外地,老百姓舍不得他走,干脆拦在马车前,有人拽着车辕不放,有人直接躺在车轮底下。这时候就能用上“攀车卧辙”了——百姓用行动表达“您别走啊!”
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么夸张的方式挽留官员? 其实这和古代“好官难求”的社会现实有关。那时候地方官员权力大,遇到真心为民办事的,百姓自然想方设法留住他。这种行为背后既有感激,也藏着老百姓对未来的担忧。
放到今天看,“攀车卧辙”的场景可能不太常见了,但它的内核依然鲜活。比如公司里特别受爱戴的领导要离职,团队集体请他吃饭、写卡片,甚至联名向总部申请挽留,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不让你走”吗?只不过我们不用趴车轮子,改发微信刷屏了。
有意思的是,我观察到这个成语其实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智慧:用行动代替语言表达情感。比起直接说“舍不得”,拽着车不让走的行为更有冲击力。这种含蓄中的热烈,特别像中国人“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做十分显真心”的性格特点。
换个角度想,现在大家总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攀车卧辙”的故事提醒我们:真诚的举动比刻意表演更有力量。就像那位被拦住的官员,如果平时没真为百姓做事,老百姓又怎会冒险拦官车呢?人和人之间的羁绊,说到底还是真心换真心。
或许下次遇到想留住什么的时候,不用急着学古人趴车轮子。但记住这个成语背后的温度——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本真的情感连接,永远值得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