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ān yuán wò zhé
成语解释:扳:通“攀”;辙:车迹。拉住车辕,躺在车道上挡车。指挽留眷恋好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40卷:“遂解官东归,百姓闻知,扳辕卧辙而留,泣声震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好官离任
繁体字形:扳辕卧辙
英文翻译:Back and forth
扳:[bān]1.使位置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扳闸。扳枪栓。扳着指头算天数。2.把输掉的赢回来:扳本。客队经过苦战,扳回一球,踢成平局。[pān]同“攀”。
辕:1.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一匹马驾辕,一匹马拉套。2.指辕门,借指衙署:行辕。3.姓。
卧:1.躺下:仰卧。卧倒。病得很重,在床上卧了三天。2.使婴儿躺下:把小孩儿卧在炕上。3.(动物)趴:卧牛。鸡卧在窝里。4.睡觉用的:卧室。卧房。卧铺。5.指卧铺:硬卧。软卧。6.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卧个鸡子儿。
辙:1.车轮压出的痕迹;车辙:覆辙。如出一辙。前头有车,后头有辙。2.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上下辙。顺辙儿。戗(qiāng)辙儿。3.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十三辙。合辙。4.办法;主意(多用在“有、没”后面):想辙。你来得正好,我正没辙呢!
你听说过"扳辕卧辙"这个成语吗?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老张要调去外地工作,同事们听说后集体堵在单位停车场,有人拉住车门把手,有人直接坐在车轮前——这就是成语最直白的画面呈现。这种略带夸张的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
举个真实案例:某幼儿园班主任调岗时,家长们在班级群里发起联名信,更有家长每天带着孩子在校门口举着"老师别走"的卡片。这种自发行动不正是现代版的扳辕卧辙吗?有趣的是,当真诚超越形式,即便没有真的躺倒在车轮下,挽留的心意同样清晰可辨。
有人会问: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表达?其实重点不在于具体动作,而在于传递"你很重要"的信号。就像现代职场中,团队为即将离职的骨干准备纪念视频,本质上与古人扳辕卧辙异曲同工,都是用可视化的行动替代苍白的语言。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真正有效的挽留往往发生在日常细节中。某科技公司用三年时间记录每位员工的成长轨迹,当核心工程师提出辞职时,主管拿出精心制作的成长相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现代扳辕卧辙",反而比临时抱佛脚更有说服力。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可能远超出字面意思。它提醒我们:人际关系需要持续经营,就像古人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与其在分别时才激烈表达,不如在日常中积累真诚的联结。毕竟,真正值得挽留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靠最后时刻的戏剧化表演维系的。
在快餐式社交泛滥的当下,"扳辕卧辙"背后的郑重其事显得尤为珍贵。它像面镜子,照见我们在匆忙生活中可能丢失的仪式感和郑重感。下次想表达重视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重要的不是复制古人的动作,而是传承那份真诚待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