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áo fēng chī shì
成语解释:犹言撩蜂剔蝎。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那晁住娘子是刘六、刘七裹革出来的婆娘,他肯去撩蜂吃螫?说道:‘你不好问去?只是指使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自取其祸
繁体字形:撩蜂喫喫
英文翻译:Sting and sting
撩:[liáo]撩拨:撩逗。春色撩人。一番话撩得他动心了。[liāo]1.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撩起帘子。把头发撩上去。2.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先撩些水然后再扫地。
蜂:1.昆虫。种类很多。有的成群生活,有毒刺,如蜜蜂、胡蜂;有的单独或成对生活,捕食小虫,如蜾蠃(luǒ);有的营寄生生活,如寄生蜂;有的危害植物,如叶蜂。2.比喻成群地:蜂聚。
吃:1.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饭。吃奶。吃药。2.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3.吸收(液体):道林纸不吃墨。4.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吃掉敌人一个团。拿车吃他的炮。5.承受;禁受:吃得消。吃不住。6.受;挨:吃亏。吃惊。吃批评。7.耗费:吃力。吃劲。8.被(多见于早期白话):吃他耻笑。9.见〖口吃〗。
螫:[shì]同“蜇(zhē)”。蜂、蝎等有毒腺的虫子用尾部的毒刺刺人或动物。[zhē]同“蜇(zhē)”。
“撩蜂吃螫”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主动招惹麻烦,结果反而让自己吃了苦头。比如,有人明知道某件事有风险,却非要“试试看”,结果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通。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李看到路边有个马蜂窝,心想“捅一下应该没事吧”,结果被蜇得满脸包。这时候同事问他:“你为啥非要去捅?”小李只能苦笑着说:“唉,我就是手欠!”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撩蜂吃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自作自受’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很像,但“撩蜂吃螫”更强调主动挑事的动作。就像你拿棍子戳冬眠的熊,被追着跑时,别人不会觉得你倒霉,只会觉得你“自找的”。
现代职场里这种现象也不少。比如小王为了显摆能力,主动揽下超出专业范围的活,结果搞砸项目还被领导批评。事后他反思:“早知道就该先评估自己的实力。”这种“硬着头皮上”的心态,是不是很像主动去撩马蜂窝?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有时候会高估自己的掌控力。就像小孩总觉得能快速躲开蜜蜂,大人总认为“这次不会轮到我倒霉”。但现实往往会给这种侥幸心理一记重拳。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事非做不可吗?最坏结果能承受吗?有没有更安全的解决方案?这三个问题就像三把锁,能帮我们把“马蜂窝”关在理智的笼子里。
说到底,“撩蜂吃螫”不是要我们完全避开挑战,而是提醒:冒险之前先系好安全带。毕竟生活中真正的勇士,不是那些横冲直撞的人,而是懂得判断何时该冲、何时该绕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