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o tóu mō ěr
成语解释: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形容焦急
繁体字形:搔頭摸耳
英文翻译:scratch one 's head and stroke one 's ear
搔:用指甲挠:搔头皮。搔到痒处(比喻说到点子上)。搔首弄姿(形容卖弄姿容)。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摸:1.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我摸了摸他的脸,觉得有点儿发烧。2.用手探取:摸鱼。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一张纸条来。3.试着了解;试着做:摸底。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4.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摸到床边开亮了灯。摸了半夜才到家。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搔头摸耳”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滑稽?它到底在描述什么场景呢?举个例子:小明盯着数学试卷上最后一道大题,左手挠着后脑勺,右手不自觉地摸着耳朵,嘴里还嘟囔着“这题到底怎么解啊?”——这就是典型的“搔头摸耳”时刻,生动展现了人在困惑或焦虑时的肢体语言。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搔头摸耳”而不是其他动作?其实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抓住了人类思考时的无意识反应。就像我们遇到棘手问题时,身体会不自主地出现这些小动作。比如在工作会议上,当领导突然问“这个项目谁负责跟进?”时,总有几个同事会同步开启“挠头摸耳”模式,仿佛这个动作能召唤出正确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现实场景。在古典文学里,曹雪芹就曾用“宝玉听了,不觉搔头摸耳起来”刻画人物内心的纠结。现代人虽然少了古人的文绉绉,但遇到手机突然黑屏、外卖迟迟不送达的情况,依然会继承这个“传统艺能”。
有趣的是,我观察到当代人“搔头摸耳”的频率似乎在降低。不是因为我们变聪明了,而是习惯了有问题就查手机。但有时候,放下手机像古人那样认真思索,反而能培养真正的思考能力。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先让自己“搔头摸耳”几分钟,说不定创意反而会从这些下意识动作中蹦出来。
最后想提醒的是,“搔头摸耳”虽能传神地描绘困惑状态,但千万别让它成为逃避的借口。就像小时候老师常说的:“挠脑袋可挠不出正确答案”。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冷静分析后的灵光乍现里。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同时学会与问题和平共处,才是破解各种人生难题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