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àn
  • duó
  • tā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àn gǔ duó tāi

成语解释: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成语出处: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诗文等

繁体字形:换骨奪胎

英文翻译:be born again

换骨夺胎的意思

换:1.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换。调换。2.变换;更换:换车。换人。换衣服。3.兑换。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胎:1.人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胎儿。胚胎。怀胎。祸胎。2.怀孕或生育的次数:头胎。生过三胎。这头母猪一胎下了十二头小猪。3.衬在衣服、被褥等的面子和里子之间的东西:棉花胎。这顶帽子是软胎儿的。4.某些器物的坯:泥胎儿。景泰蓝的胎儿。5.轮胎:车胎。[英tyre]

成语评论

提到"换骨夺胎"这个成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到底形容什么场景?简单来说,它就像给旧事物换上全新的内核,好比把老式收音机改造成智能音箱——外壳还是那个圆润的造型,内里却藏着语音助手和云音乐库。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某百年老字号点心铺,老师傅们保留着传统揉面手法,却把红糖馅料换成低糖配方,还开通了直播教学。这就应了"换骨夺胎"的精髓——既守住文化根基,又注入现代元素,像给古树嫁接新枝,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单纯的创新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换骨"的彻底性。就像新能源汽车不只是给油箱改个形状,而是完全重构动力系统。某国产手机厂商曾将安卓系统深度定制,开发出完全自主的交互逻辑,这种从底层逻辑着手的改造,才算得上真正的换骨夺胎

在个人成长方面,这个成语也颇有启发。认识一位坚持手写日记二十年的作家,去年开始用语音转文字记录灵感,但保留着纸质本润色的习惯。这种新旧融合的转型,既延续了思考深度,又提升了创作效率,恰似在旧书页里夹入电子书签。

不过要注意的是,"夺胎"不等于全盘否定。就像装修老房子,承重墙不能拆,但可以开落地窗。某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时,特意保留展柜的铜制包边,只在玻璃上增加AR识别层,这种克制的改造反而让科技感与历史感相得益彰。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我发现真正成功的"换骨夺胎",往往发生在理解本质之后。就像中医现代化不是简单地把脉仪换成智能手表,而是要读懂气血运行的底层逻辑。当我们改造事物时,或许该先问:要换的究竟是哪块骨头?要赋予怎样的新生命?这比盲目改造更重要。

当代社会,这个概念的应用场景正在扩展。教育领域出现的元宇宙课堂,既不是完全抛弃黑板,也不是纯粹虚拟授课,而是创造性地把板书转化为三维模型。这种改良就像给传统教学插上翅膀,既保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又增添沉浸式体验的羽翼。

说到底,换骨夺胎不是魔术般的瞬间变身,而是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就像培育嫁接植物,需要耐心等待形成层愈合。当我们面对需要改造的事物时,或许该像修复古画那样——该保留的笔触小心呵护,该修补的裂痕大胆创新,最终让传统与当代在时光中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