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 xià mǎ lái
成语解释:比喻将人制服。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拿下馬來
英文翻译:Take the horse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拿下马来”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表达,听起来像是由“下马”和“拿”组合而成。不过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但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引申义入手,聊聊它的用法。
自问:这个词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拿下马来”可以拆解为“下马”和“拿下”。“下马”常指停止行动或放弃原有计划,而“拿下”则带有“搞定”“完成”的意味。组合起来,或许可以理解为“从停止的状态重新掌控局面”——比如一个团队遇到困难后重整旗鼓,最终达成目标。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公司新项目推进到一半时,市场环境突变。负责人老张却说:“咱们先下马观察,等摸清情况再重新拿下马来。”这里的“下马”是暂停原计划,“拿下马来”则指调整后精准发力。
自答:核心是策略性调整这个词组的核心在于“进退有度”。就像开车遇到路障,先刹车观察(下马),确认安全后再加速通过(拿下)。这种灵活应对的智慧,在职场和生活中都很实用。
个人观点:当代社会更需要这种思维在快速迭代的时代,盲目坚持可能适得其反。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既保持目标感,又懂得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策略。这种“下马观察-重新拿下”的节奏,反而比一条道走到黑更容易成功。
避免误用的提示:如果想让表达更规范,可以用“以退为进”或“伺机而动”替代。但若在非正式场合想用点新鲜说法,“拿下马来”倒是个有趣的创造,前提是对方能理解你的语境。
语言的魅力在于不断演变。或许某天,“拿下马来”真会成为描述战略调整的常用短语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行动为这些词语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