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ǔ bèi è kēng
成语解释: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
成语出处: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控制要害
繁体字形:拊背搤吭
英文翻译:Back to back
拊:1.拍:拊掌(拍手)。2.古又同“抚慰”的“抚”。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扼:1.用力掐住;抓住:扼死。扼腕。2.把守;控制:扼守。扼制。
吭:[kēng]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儿,你就吭一声。[háng]喉咙:引吭高歌。
“拊背扼吭”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它描述的场景非常具体——就像有人从背后拍你的背,同时掐住你的喉咙,比喻抓住要害、控制关键。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一家公司通过收购对手的核心供应商,直接“拊背扼吭”,让对方陷入被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生产线可能因为断供而瘫痪,主动权完全转移到了收购方手中。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抓住弱点”有什么区别?其实,“拊背扼吭”更强调对关键命脉的精准控制。比如古代战争中,抢占粮草运输要道的行为,不仅是发现弱点,更是通过物理手段彻底掐断敌方生存线。这种策略性动作往往能直接决定胜负,而不是简单的“找到漏洞”。
现代职场中也能看到类似逻辑。比如项目经理发现某个技术难题是整个团队的瓶颈,立即调配专家集中攻克,这种行为就是在“拊背扼吭”。有趣的是,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反而可能激发团队突破——当关键障碍被清除后,后续工作反而会加速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虽然描述的是强势手段,但使用时未必带有负面色彩。疫情期间,科研团队针对病毒蛋白结构展开研究,本质上也是在“拊背扼吭”。这种直击要害的科研攻关,正是解决问题最高效的方式。这说明只要目标正当,精准打击反而能创造价值。
在我看来,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学会辨别“真正的关键点”。就像解开缠在一起的耳机线,找到那个正确的线头轻轻一拉,比胡乱拉扯有效得多。这种思维模式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尤为重要——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集中资源突破核心。
最后要提醒的是,使用这类策略时需要评估风险系数。就像医生做手术要避开大动脉,精准控制的前提是对系统结构的充分理解。盲目“拊背”可能变成“背后捅刀”,“扼吭”不当反而引发反噬。掌握分寸,才能真正发挥这个成语的战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