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n
  • shē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ī fà wén shēn

成语解释: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成语出处:《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

繁体字形:披發文身

英文翻译:break hair and tatoo

披发文身的意思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身:1.身体:身上。转过身去。身高五尺。翻了一个身。2.指生命:奋不顾身。3.自己;本身: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临其境。身为领导,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4.人的品格和修养:修身。立身处世。5.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车身。河身。船身。机身。6.用于衣服:换了身衣裳。做两身儿制服。

成语评论

说起"披发文身",你可能会联想到远古部落的神秘装扮。那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最初描绘的是古代某些民族赤身散发、纹身示人的习俗,用来形容未受中原文化教化的原始状态。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在《山海经》记载中,南海之外有披发文身之民,他们以渔猎为生,自成一方天地。"

现代人还用这个成语吗?当然!现在更多用来比喻保持本真或特立独行的状态。比如描述某个艺术家时可以说:"他就像都市里的披发文身者,用重金属音乐在钢筋森林中寻找原始的生命力。"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古意,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年轻人现在真的会纹身染发,这算不算现代的"披发文身"?我倒觉得不必拘泥形式。真正的"披发文身"精神不在于外在装扮,而是指敢于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就像那位坚持手写创作的作家,在键盘时代何尝不是种文化意义上的"披发文身"?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认知密码。当我们说某人"披发文身",既可能带着好奇的打量,也可能暗含欣赏的意味。就像看到热带雨林里用植物汁液绘身的部落,你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文明的定义可以如此宽广。

下次遇到与众不同的存在,不妨多想想这个成语。它提醒我们:表面的"怪异"之下,可能藏着未被理解的生存智慧。就像古人初见异族时,既惊叹于他们的"披发文身",也通过交流学会了新的渔猎技巧。差异本身,往往就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披发文身的造句

  1. 造句 在世界上少数未开发地区,仍有刀耕火种、披发文身的习俗存在。
  2. 造句 瓯越之民“披发文身,错臂左衽”,有人推测温州之所以为瓯地,与先民沿瓯江而居住且善于制造“瓯”。
  3. 造句 据说古越人曾有披发文身之俗,以用来迷惑水中的蛟兽,只不过随时间推移,文身竟成为证明一个人“猛悍”的符号。
  4. 造句 弄潮人都披发文身,手里举着大彩旗,“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非常勇猛。
  5. 造句 那时候的中原人自称为礼仪之邦,把周边经济落后的民族称之为蛮夷,说他们“披发左衽”、“披发文身”,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叫做“华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