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èn
  •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èn shí jí sú

成语解释: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成语出处: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繁体字形:憤時嫉俗

英文翻译:Cynicism in anger

愤时嫉俗的意思

愤: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怒:气愤。义愤。公愤。愤世嫉俗。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嫉:1.忌妒:嫉贤妒能。2.憎恨:嫉恶如仇。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成语评论

愤时嫉俗”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愤世嫉俗”的变体,但仔细一想,它更像是针对当下环境的不满。比如有人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只会在网上吐槽,现实中却不敢发声。”这种既对时代不满、又对他人态度失望的情绪,或许就是“愤时嫉俗”的典型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呢?或许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比如小李总说:“公司制度僵化,同事都在混日子。”但问他有什么改进建议时,他却摆摆手:“说了也没用。”这种既想改变现状又不愿行动的矛盾,反而让批判本身成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有人问:批判现实难道不是进步的动力吗?当然可以是。就像王阿姨常在社区群发长文:“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不到位,物业光收钱不办事。”但紧接着她就组织居民代表和物业开会,还设计了新的垃圾投放方案。这种带着解决方案的批评,才是真正推动改变的力量。

观察身边案例会发现,纯粹的“愤时嫉俗”容易陷入循环:越是强调问题无解,越会强化无力感。就像总抱怨“短视频让文化快餐化”的老张,自己却刷手机到半夜。与其在抱怨中消耗能量,不如像大学生小陈那样——他开直播带观众逛博物馆,用趣味解说对抗文化快餐,观看量反而破了百万。

我认为,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值得肯定,但需要警惕“清醒的悲观”变成逃避的借口。就像暴雨天有人只顾着骂排水系统,有人却主动清理堵塞的下水道。批判的深度不在于言辞犀利,而在于能否连接行动。当我们既保持反思又主动参与,或许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最后想分享个真实故事:菜市场卖豆腐的刘叔,总爱说“现在做生意太难”。但疫情期间他第一个开通微信订购,还研究出低脂豆腐配方。如今他的档口成了社区网红店。这或许说明:看清问题只是起点,如何与问题共处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愤时嫉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