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èn shì jí sú
成语解释:同“愤世嫉俗”。
成语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跖之徒争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憎恨世俗
繁体字形:忿丗嫉俗
英文翻译:detest the world and its ways
忿:1.同“愤”。2.见〖不忿〗、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嫉:1.忌妒:嫉贤妒能。2.憎恨:嫉恶如仇。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生活中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总觉得社会不公,人心险恶,甚至对着新闻叹气:"这世道真是没救了。"这种状态,用成语"忿世嫉俗"形容再贴切不过。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王,看到同事聚餐没叫他,立刻在朋友圈写:"职场哪有真朋友?都是利益交换罢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关键问题在于:是环境真的糟糕透顶,还是我们戴上了灰色滤镜?去年有位退休教师跟我聊天时说:"年轻时我也觉得教育体制僵化,后来发现与其抱怨,不如在课堂里多点燃几个孩子的求知欲。"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把注意力从"世界应该怎样"转向"我能做些什么"时,愤怒就会转化成行动力。
有个有趣的对比案例:同样面对小区垃圾乱丢现象,张阿姨天天在业主群骂人没素质,李叔叔却默默做了垃圾分类示意图贴在每层楼。三个月后,李叔叔楼道的卫生评分高出其他单元40%。这说明什么?批判的眼光若能与建设性行动结合,就能打破"看不惯又改不了"的死循环。
有人可能会问:保持乐观会不会变成自我欺骗?这里需要区分"盲目乐观"和"清醒积极"。就像医生看病,既要准确诊断病症(认清现实),也要开具治疗方案(采取行动)。去年参加公益活动时认识的老赵说得精辟:"承认黑暗的存在,但别忘记自己手里提着灯。"
在我看来,忿世嫉俗就像苦味巧克力——适量的苦涩能警醒味蕾,但若整块都是苦的,就失去了品尝的乐趣。与其在社交平台吐槽"人间不值得",不如把这份敏锐用在发现美好细节上。上周在公园看到个穿汉服跳舞的老奶奶,周围五六个年轻人自发给她伴唱,这不正是温暖人心的现实场景吗?
下次当负面情绪升起时,不妨试试"视角转换三步法":首先记录具体事件,其次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最后问自己"此刻我能改变什么"。这个方法帮我走出了去年工作低潮期——当我停止抱怨甲方苛刻,转而研究他们的真实需求时,项目竟意外获得了创新奖。
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用哪种颜料来调和生活的画面。那些既能看清问题本质,又愿意卷起袖子解决问题的人,往往能在混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就像老话说的: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火——哪怕只能照亮脚下三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