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ě cǎo zhān fēng
成语解释:比喻迷恋女色,与配偶以外的女性发生暖昧关系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勾引的惹草沾风泼赖徒,辱没杀受戒传灯好宗祖。”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繁体字形:惹艸沾風
英文翻译:Stir up the grass and touch the wind
惹:1.招引;引起(不好的事情):惹事。惹祸。惹麻烦。2.(言语、行动)触动对方:不要把他惹翻了。这人脾气大,不好惹。3.(人或事物的特点)引起爱憎等的反应:惹人注意。惹人讨厌。一句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
草: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野草。青草。割草。2.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稻草。草绳。草鞋。3.旧指山野、民间:草贼。草野。4.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草驴。草鸡。5.草率;不细致:潦草。字写得很草。6.文字书写形式的名称。a)汉字形体的一种:草书。草写。真草隶篆。b)拼音字母的手写体:大草。小草。7.初步的;非正式的(文稿):草案。草稿。8.起草:草拟。
沾:1.浸湿:泪流沾襟。2.因为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沾水。3.稍微碰上或挨上:沾边儿。脚不沾地。4.因发生关系而得到(好处):沾光。利益均沾。5.行;好;可以:不沾(不行,不成)。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惹草沾风”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例子:小王总喜欢在同事间传小道消息,结果惹草沾风,最后自己被卷入了办公室的流言漩涡。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多管闲事’的意思吗?”其实不然——惹草沾风更强调因主动接触敏感事物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用手拨动草丛时意外惊动了藏在里面的虫子。
那么什么场合适合用这个成语呢?假设你看到朋友总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争议性话题,可以提醒他:“少惹草沾风,小心键盘侠顺着网线找上门。”这种用法既形象又带着点幽默感,比直说“别引战”更有画面感。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常被用来形容职场新人急于表现却踩坑的状况,比如实习生抢着做跨部门协调工作,结果因为流程不熟捅了娄子。
有人可能会疑惑:“用这个词会不会显得太文绉绉?”其实不然。在小区业主群里劝邻居“别在物业费问题上惹草沾风,先查清楚台账再说”,既准确传达了“别贸然行动”的意思,又比说“别瞎折腾”更含蓄得体。我发现在现代社交中,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提醒那些“热心过度”的朋友——善意未必总能结善果,有时候保持适当距离反而更明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容易把惹草沾风和“招蜂引蝶”混淆。前者侧重行为引发的麻烦,后者更多指刻意吸引注意。比如网红探店时如果只说真实评价是“坦率”,但若刻意抹黑竞争对手就是惹草沾风了。这种细微差别恰恰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精准魅力。
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惹草沾风的现象其实比古代更常见。就像我们转发未经核实的新闻时,手指轻轻一点就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波。或许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成语,正在以新的形式提醒着我们:无论是线下交往还是网络互动,多一份审慎就少一分风险。
下次当你准备介入复杂局面时,不妨先想想这个成语——它就像个无形的小闹钟,提醒我们在行动前多问自己:“这个决定会不会像风吹草动那样,带来超出预期的连锁反应?”语言的智慧往往藏在这样的细节里,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