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ǐn shí bìng sú
成语解释:指忧虑时俗
成语出处: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忧虑时俗
繁体字形:憫時病俗
英文翻译:Be compassionate to the times
悯:1.怜悯:其情可悯。2.忧愁:悯然涕下。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病: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心脏病。他的病已经好了。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病了三天。3.害处;私弊:弊病。4.缺点;错误:语病。通病。5.祸害;损害:祸国病民。6.责备;不满:诟病。为世所病。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提到“悯时病俗”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对社会现状感到忧虑,对不良风气产生不满。比如有人看到年轻人沉迷短视频,脱口而出:“现在的孩子整天刷手机,连书都不看了!”这种既担忧时代趋势、又批评社会习惯的态度,就是典型的“悯时病俗”。
有朋友问:这种心态是不是太消极了?其实未必。就像小区里张大爷总抱怨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但转头就带着红袖章当志愿者。这说明“悯时病俗”的人往往不是单纯发牢骚,而是希望推动改变。作家写文章揭露食品安全问题,老师为应试教育焦虑,这些带着刺痛感的观察,反而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触媒。
在咖啡馆听到两位白领聊天特别有意思。穿格子衫的程序员说:“你看咱们这代人,吃着外卖熬着夜,工资全砸在房贷上,这不就是新时代的困局吗?”他朋友转着咖啡杯接话:“但至少我们还能在社交平台发声,十年前遇到问题连吐槽的渠道都没有。”这段对话生动展现了“悯时病俗”的双面性——既清醒认知现实问题,又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
个人觉得,适度的“悯时病俗”其实是健康的社会心态。就像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虽然看着刺眼,却能提醒我们及时调整。重要的是别停留在抱怨层面,有位社区阿姨说得妙:“看不惯广场舞噪音?不如自己去组织文明公约。”这种从批评者转变为建设者的转变,让忧虑真正落地成了改善的力量。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短视频平台上兴起“反焦虑联盟”,创作者们用幽默方式解构内卷现象。这或许代表着新一代的“悯时病俗”——不再苦大仇深地批判,而是用轻松的方式引发思考。就像春雨既能浸润土地,又不会冲毁田埂,对时代弊病的关切,也可以用更柔软的方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