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áng nǔ zhī jí
成语解释:犹强弩之末。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力尽了
繁体字形:強弩之極
英文翻译:a spent force
强:[qiáng]1.力量大(跟“弱”相对):强国。富强。身强体壮。工作能力强。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要强。责任心强,工作就做得好。3.使用强力:强制。强渡。强占。强索财物。4.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强兵。强身之道。5.优越;好(多用于比较):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6.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多于此数(跟“弱”相对):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强。7.姓。[qiǎng]勉强:强迫。强笑。强辩。强不知以为知。[jiàng]强硬不屈;固执:倔强。
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强弩之极”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最强的弩箭射到了最远的地方”,但实际使用时,常被用来形容原本强大的力量逐渐衰弱,甚至达到难以维持的状态。比如有人会说:“这家公司虽然曾是行业龙头,但如今资金链断裂、人才流失,已是强弩之极,急需转型。”这里的“强弩之极”并非赞美其强大,反而暗含了盛极而衰的警示。
为什么要用“弩”来比喻力量?古代战争中,弩是射程远、威力大的武器,但它的箭矢一旦射出,动能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这和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规律很像——比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的人,起初效率极高,但过度消耗后难免精力枯竭。成语用“弩”作比,既生动又有历史厚重感。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备考时拼命熬夜刷题,头几天效果显著,但连续一周后注意力涣散,错题率反而上升。这时候老师可能会提醒:“学习就像拉弓,绷得太紧就成了强弩之极,不如调整节奏。”这种场景下,成语既点出了问题本质,又给出了解决方向。
个人观点: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强弩之极”的状态。我们总被鼓励“突破极限”,但物理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有承载阈值。去年有个创业朋友,每天工作16小时,半年后住院休养,公司反而陷入停滞。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持可持续的发力节奏,比短期内冲到极限更重要。
有人可能会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到了强弩之极?”一个简单的信号是:原本擅长的事情开始频繁出错,且恢复休息后仍感到持续性疲惫。这时候不该继续加压,而需要像给弓弦上油保养一样,给自己留出缓冲期。毕竟,真正的持久力不在于瞬间爆发,而在于动态平衡。
最后分享一个历史对照: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蜀汉国力已难支撑频繁征战,但依然坚持北伐,《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某种程度上正是“强弩之极”的写照。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认清客观条件的边界,有时比主观努力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