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uò shuǐ zhī gé
成语解释:比喻相隔极远,到达不了。
成语出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远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弱水之隔
英文翻译:Weak water gap
弱:1.气力小;势力差(跟“强”相对):软弱。衰弱。他年纪虽老,干活并不弱。2.年幼:老弱。3.差;不如:他的本领不弱于那些人。4.丧失(指人死):又弱一个。5.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少于此数(跟“强”相对):三分之二弱。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隔:1.遮断;隔开:隔成两间房。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2.间隔;距离:隔两周再去。相隔不远。
“弱水之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实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常被用来形容两地之间被水域隔开、难以跨越的距离感,比如“两人虽心意相通,却因弱水之隔多年未能相见”。这里的“弱水”并非特指某条河,而是象征一种天然的阻隔,可能是地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弱水’来比喻阻隔呢?”其实,这个说法和古代神话有关。传说中弱水是一种连羽毛都浮不起的河流,后来逐渐演化为“难以逾越”的象征。比如工作中遇到跨部门协作困难时,可以说“团队间的弱水之隔需要更主动的沟通来打破”,这里就巧妙地把物理阻隔转化成了人际关系中的障碍。
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哪些场景呢?比如科技领域常说的“数字鸿沟”,就能形容为“智能设备普及前的弱水之隔”。去年回老家时,我发现长辈们用手机支付总显得笨拙,这种代际间的技术断层,不正是新时代的“弱水之隔”吗?这让我想到,所谓的“隔阂”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发展变换形态。
有趣的是,“弱水之隔”的现代解读给了我们新启发。当年轻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何尝不是种认知层面的“弱水”?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差异也创造了对话空间。就像古人用船只征服江河,今天的我们更需要搭建理解的桥梁。毕竟,真正的阻隔往往不在外界,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主动划桨渡河。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弱水之隔”,或许该少些抱怨多些行动。上周邻居阿姨让我教她视频剪辑,最初觉得麻烦,但几次教学后发现,所谓的“代沟”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这让我意识到:很多隔阂的消除,可能只需要一方先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