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ǐ ěr fǔ fú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臣服
繁体字形:弭耳頫伏
英文翻译:To subdue one's ears
弭:1.平息;消灭:消弭。弭患。弭战。2.姓。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俯:敬辞,旧时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俯允。
伏: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伏案。伏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伏。此起彼伏。3.隐藏:潜伏。伏击。昼伏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伏。初伏。三伏天。每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伏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弭耳俯伏”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其实意思很简单:它形容一个人或动物低着头、收起锋芒,表现出顺从或畏惧的样子。比如你可能会在历史故事里读到:“面对皇帝的震怒,大臣们纷纷弭耳俯伏,不敢多言一句。”这时候,他们就像被训话的小学生一样,缩着脖子不敢吭声。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姿态到底是软弱还是智慧?”其实要看场景。比如职场中,新人面对领导的批评,暂时“弭耳俯伏”不顶嘴,反而能避免冲突升级,给自己争取反思的空间。但若长期用这种态度逃避问题,就会变成“鸵鸟心态”,反而阻碍成长。
换个角度想,动物界的例子更有趣。想象一只狗闯祸后,耳朵耷拉、身子贴地的模样,是不是和成语描述的一模一样?这种本能反应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示弱反而能减少被攻击的风险。人类社会中,适当“服软”有时候也是同理。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矛盾:表面顺从的人,内心可能正在积蓄力量。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暂时的弭耳俯伏,未尝不能成为逆风翻盘的起点。关键是要分清何时该收敛锋芒,何时该挺身而出。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里张阿姨总爱炫耀儿子成绩,李叔虽然心里不认同,但每次都笑着点头附和。这种“弭耳俯伏”看似憋屈,却维系了邻里和谐。生活中很多事不正是这样?与其争个面红耳赤,不如学会“看场合下菜碟”。
说到底,“弭耳俯伏”就像社交场合的缓冲带。它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洪水猛兽。真正重要的是理解:暂时的低头,是为了更好地抬头;表面的顺从,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就像弹簧压得越低,反弹的力量反而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