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n lín yǐn yì
成语解释: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隐士
繁体字形:山林隱逸
英文翻译:recluse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隐:[yǐn]1.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2.伤痛:隐恻。3.怜悯:恻隐之心。[yìn]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逸:1.安乐;安闲:安逸。以逸待劳。一劳永逸。2.逃跑:奔逸。逃逸。3.避世隐居:隐逸。逸民。4.散失;失传:逸文。逸书。逸事。逸闻。5.超过一般:超逸。逸群。
“山林隐逸”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高人退居深山的场景,但放到现代生活中,它更像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比如有人辞掉城市工作,跑到乡下种菜养鸡,朋友圈配文“回归自然”,这就是现代版的山林隐逸。
有个朋友曾问我:“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还有人想躲进山里?”这个问题其实藏着现代人的矛盾——既依赖便利生活,又渴望逃离压力。就像周末开车去郊外露营的人,用着充电宝和WiFi,却说自己要“贴近自然”,这种拧巴的状态反而让山林隐逸变得更真实。
古代文人隐居时写诗作画,现代人可能拍短视频记录田园生活。最近看到个博主在终南山搭木屋,视频里劈柴生火满头大汗,弹幕却刷满“羡慕”。这让我想到:或许人们向往的从来不是具体的生活方式,而是对“自主选择权”的渴望——能按自己节奏生活,本身就是奢侈。
有人质疑:“躲进深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见过辞职归隐三年又重回职场的朋友。他说在山里看云听雨确实治愈,但冬天水管冻裂、生病找不到医生时,才明白隐逸不是逃避现实的解药。这就像吃惯了外卖的人突然自己做饭,新鲜感过后,考验的是持续面对琐碎的耐心。
个人觉得,山林隐逸的核心价值在于“清醒地活着”。有位民宿老板说得实在:“我不是在逃避社会,是在给自己造个能深呼吸的氧气瓶。”当代人用周末徒步、阳台种菜这些碎片化方式实践着隐逸精神,反而比古人更懂如何在现实与理想间找平衡。
下次听到有人说要“归隐田园”,别急着说人家矫情。或许他们只是想在996的间隙,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山林——毕竟,能在心里种棵树的人,走到哪儿都不会彻底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