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jiū zhī rén
成语解释: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尸鳩之仁
英文翻译:The heart of corpse dove
尸:1.尸体,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2.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鸠:1.鸟类。外形像鸽子。常见的有斑鸠,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或黄褐斑点。常成群吃谷物。2.聚集:鸠合(纠合)。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尸鸠之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有个值得琢磨的道理。字面意思中,“尸鸠”指的是占据他人巢穴却不育雏的布谷鸟,而“仁”本应代表善意。两者结合,其实暗讽那些表面上做好事、实际却占着资源不干实事的行为。比如有人捐款却要求受助者配合摆拍宣传,这是不是“尸鸠之仁”?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值得警惕?举个例子,某公司老板每年高调举办公益活动,但员工加班费常年拖欠。这种“善举”看似光鲜,实则掩盖了内部矛盾。就像布谷鸟占了别的鸟窝,却连喂养幼鸟的责任都不愿承担,最终可能毁了整个生态。
有人会问:“动机不纯的善行还算善吗?”这里有个有趣的悖论。比如小区里张阿姨总抢着张罗邻里事务,但每次都要别人按她的方式做事。表面看是热心肠,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人的自主权。善意若掺杂控制欲,就像甜药裹着苦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现代社会中,“尸鸠之仁”的现象其实不少见。某次社区改造时,设计师没问居民需求就建了豪华健身区,结果老人更想要的是带顶棚的棋牌桌。这种“为你好”的决策,本质上是用自己的标准替代了他人的真实需要。真正的善意,应该像春雨润物——既提供滋养,又尊重万物生长的节奏。
个人认为,识别“尸鸠之仁”的关键在于观察行为是否可持续。布谷鸟的寄生策略只能维持一代,真正良性的关系需要互利共生。就像扶贫工作中,直接发钱不如教人种果树——前者解决一时温饱,后者创造长远价值。当我们付出善意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究竟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满足自我感动?
下次看到慈善广告里孩子举着捐赠牌强颜欢笑的画面,或许我们可以多想一步。善意不该是场表演,而应像山间溪流,无声地浸润需要帮助的土地。丢掉形式主义的包装,让帮助回归本质,这才是破解“尸鸠之仁”困局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