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成语解释: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成语出处:《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英文翻译:Young men don't work hard, old men are sad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少见多怪。2.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账算错了,少一块钱。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3.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4.亏欠: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5.暂时;稍微:少候。少待。[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少年。少女。老少。青春年少。2.少爷:恶少。阔少。3.姓。
壮:1.强壮:健壮。身体壮。年轻力壮。2.雄壮;大:壮观。壮志。理直气壮。3.加强;使壮大:以壮声势。壮壮胆子。4.中医艾灸,一灼叫一壮。5.姓。6.壮族。原作僮。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努:1.竭力使出:努力。2.突出:努目。努嘴。3.〈方〉由于用力过度而身体受内伤。4.书法用语。指汉字笔画的竖。参见〔永字八法〕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徒:1.步行:徒步。徒涉。2.空:徒手。3.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4.只;仅仅:家徒四壁。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6.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7.人(多指坏人):匪徒。暴徒。赌徒。叛徒。8.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徒刑。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想象一下:二十岁的小明每天打游戏到凌晨,而同学小华却在图书馆准备职业考试。十年后,小明求职四处碰壁,小华却成了行业专家——这就是最直接的现实版例句。
有人会问:“年轻时不拼命,真的会后悔一辈子吗?”其实这句话的核心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强调“时间资源不可再生”。就像种果树,春天不播种,秋天自然没收获。我见过四十岁转行的人,虽然辛苦但依然成功,关键在于他们用行动代替了懊悔。
如何避免成为故事里的小明?有个妙招:把人生看成游戏存档。每次懒散时就问自己:“这个选择会让三年后的我感谢还是痛恨现在?”朋友阿杰用这个方法,硬是从外卖小哥转型成了编程讲师。他说:“过去偷的懒,现在要加倍偿还;但付出的努力,时间都会连本带利还给你。”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机会多,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这话没错,但忽略了一个事实:二十五岁学新技能和四十五岁再学,付出的成本天差地别。就像我学滑板,十八岁时摔两下就爬起来,二十八岁摔一跤得缓三天。身体机能、记忆力和试错成本,都在随时间变化。
有个有趣的发现:那些总说“早知道当年…”的人,往往现在也不肯行动。真正聪明的人会把“后悔”变成燃料。邻居王阿姨退休后开始学油画,她说:“虽然手指不如年轻时灵活,但现在的专注力反而成了优势。”这让我明白,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力方式。
下次想躺平时,不妨做个选择题:是现在吃冰淇淋刷短视频,还是五年后对着存款数字微笑?这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寻找平衡的艺术。就像种花,既要有及时浇水的耐心,也要懂得欣赏花开的当下。把握好这个度,人生就没有白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