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g wú zuò yǒu
成语解释:把没有的事情当作有。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不要你将无来作有,则要你依前来依后。”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將無作有
英文翻译:Nothing will happen
将:[jiāng]1.副词。就要;快要:天将下雨。2.介词。把;拿:将革命进行到底。将功赎罪。3.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将军。4.带领;搀扶:将幼弟而归。扶将。5.做:慎重将事。6.休养;调养:将养。7.文言副词。又;且:将信将疑。8.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赶将上去。[jiàng]1.军衔名。将官。在校之上。2.泛指军官:将士。损兵折将。3.带;率领:将兵。[qiāng]请;希望:《将进酒》。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做”。[zuō]作坊:小器作。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将无作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存在的。咱们生活中其实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有人为了掩盖尴尬,硬是把没发生过的事讲得绘声绘色,或者商家用夸张宣传把普通产品包装成“神奇功效”。
问:为什么会出现“将无作有”的行为?其实背后往往藏着利益驱动或心理需求。比如短视频平台上某些“种草”视频,把十块钱的玻璃杯吹成“抗衰老神器”,无非是想赚取流量佣金。再比如朋友聚会时有人虚构自己的高收入,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跟邻居吹牛,说自己儿子在城里当上了总经理。实际上他儿子就是个普通销售员。这种“将无作有”既可能带来短暂的面子,也可能在真相暴露后引发信任危机。
问:怎么识别这种“无中生有”?关键要看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就像最近网上流传的“吃大蒜防新冠”说法,乍听挺唬人,但查证权威资料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科学依据。遇到夸张的说法时,多问几个“有没有证据支撑”“是否符合常识”就能有效过滤虚假信息。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注解。比如自媒体时代,某些博主为博眼球故意制造争议话题,本质上也是“将无作有”的变种。但换个角度看,作家创作虚构故事时,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种艺术加工反而值得鼓励——可见同一行为在不同场景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
最后想提醒大家: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尤为重要。就像买菜时要挑新鲜货,接收信息也要学会辨别真伪。与其轻信那些“将无作有”的夸张说辞,不如多花点时间查证核实,毕竟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虚构的滤镜来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