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yǒu qiān kǒu,zhǔ shì yī rén
成语解释: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论有多少人,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
成语出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英文翻译: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ople at home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主:1.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2.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3.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4.对事物有决定权力: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5.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次。主要。主力。主将(jiàng)。6.预示:早霞主雨。7.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木主。神主。8.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9.姓。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哪怕家里有上千口人,最终做决定的只能有一个核心人物。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群体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决策者?举个现实例子:一家创业公司有20名员工,产品、市场、技术部门每天都有不同意见,如果每个方案都要全员投票,可能连“中午吃什么”都决定不了。这时候CEO的拍板反而能推动进度,避免陷入无休止的讨论。
这个成语放在现代职场同样适用。比如设计团队修改APP界面时,5个设计师提出8种配色方案,产品经理最后选定两种让用户测试。这种“民主讨论+集中决策”的模式,既尊重了团队智慧,又没有丢失效率。生活中也常见类似场景——全家出游选目的地,孩子想逛游乐园,老人倾向爬山,最终往往是妈妈综合天气、预算后一锤定音。
有人会问:强调“主事一人”会不会压制集体智慧?其实二者并不矛盾。2021年某手机品牌开发折叠屏时,工程师提了37种铰链设计方案,研发总监在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制间权衡,选择了第18号方案。这说明好的决策者像过滤器,能把发散的想法提炼成可执行计划,就像沙里淘金既需要大量沙子,也需要懂得筛选的人。
我个人观察到,当代年轻人其实很擅长运用这个智慧。大学社团办活动时,00后们会用在线文档收集上百条创意,但最后执行阶段一定会指定总负责人。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先发散再收敛”,既保留了互联网世代的开放思维,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决策智慧。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或许正是成语焕发新生命力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主事者”不等于独裁者。去年某直播公司因老板强行推广无人问津的新功能,导致用户流失30%。这提醒我们:决策权威需要建立在专业能力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就像船长虽然掌握船舵,但必须随时观察雷达数据和船员反馈,否则可能把整艘船带进风暴区。
当我们再看到家族企业传承、科研团队攻坚这类新闻时,不妨用“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视角观察。决策核心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把多元可能性转化为具体行动路径。这个过程就像交响乐团,乐器各异但指挥棒挥动的瞬间,所有声音都会汇聚成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