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
成语解释:莠言:坏话。好话出自他的口,坏话出自他的口。指人说话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说话等
繁体字形: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英文翻译:Good words speak for themselves, bad words speak for themselves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莠:1.狗尾草。2.比喻品质坏的(人):良莠不齐。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这句话,乍一听有点绕,但说白了就是:同样一张嘴,既能说出暖心的话,也能蹦出伤人的词。比如同事小张对你说:“这个方案逻辑有问题,但你的创意很独特,咱们再优化试试?”这句话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鼓励,让人愿意配合。可如果他说:“这方案根本行不通,你咋想的?”同样的场景,效果就天差地别。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同样的话从嘴里说出来,效果能差这么多?”其实关键在于“意图”和“表达方式”。就像炒菜时火候掌握不好,再好的食材也会糊锅。比如家长教育孩子,如果说:“这次考试没考好,咱们一起看看哪里能改进?”孩子会更愿意反思;但要是吼一句:“你脑子进水了吗?这么简单的题都错!”再好的道理也会被情绪淹没。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菜市场里,买菜大妈对摊主说:“你这青菜叶子都蔫了,便宜两块钱吧?”摊主可能痛快答应;但如果她嚷嚷:“你这菜都快烂了还想坑人?”保准会吵起来。你看,同样是讨价还价,换个说法就能避免冲突——这让我想起老家邻居王婶,她总能把“嫌弃”说得像“关心”,街坊们反而更乐意把新鲜菜留给她。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网上很多人喜欢用“毒舌”当幽默。比如朋友发健身照,有人评论“P图技术比肌肉练得好”,自以为风趣,其实特扎心。反观我表哥的做法就聪明多了,他会说:“腹肌轮廓出来了!下次拍照试试侧光,效果更炸。”既捧了场又给了实用建议。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话直白点效率更高啊!”但我的观察是,会说话不等于绕弯子。就像医生给患者解释病情,既要说清严重性,也要给治疗信心。去年陪家人看病时,遇到位老专家就说:“这个结节需要密切观察,但您别紧张,咱们定期复查就像给身体做安检。”一句话就把专业术语转化成了生活比喻。
说到底,语言就像把瑞士军刀,用对了能解决问题,用错了反而添乱。我自己以前也是个“直肠子”,直到有次无意中伤了朋友才醒悟:话出口前多想三秒,把“挑毛病”换成“提建议”,把“否定”包装成“可能性”,沟通效率反而更高。现在遇到急事,我会先深呼吸再开口,发现人际关系肉眼可见地变顺了。
最后分享个小窍门:下次想说重话时,试试在句首加个“我发现……”比如把“你总是迟到”改成“我发现最近会议准点率需要提升”,对方接受度能提高70%。毕竟谁都喜欢被客观提醒,而不是被主观指责。说到底,嘴巴长在我们身上,但说出来的话,其实决定了我们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