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ū xuán kè jì
成语解释:犹言孤悬浮寄。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彼学政者,孤悬客寄于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貎敬而神拒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境遇
繁体字形:孤懸客寄
英文翻译:A lonely guest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悬:1.吊、挂在空中:悬空。2.没着落;没结果:悬案。3.距离远:悬殊。4.〈方〉危险:这件事真悬。5.牵挂:悬念。
客:1.客人(跟“主”相对):宾客。请客。会客。家里来客了。2.旅客:客车。客店。3.寄居或迁居外地:客居。客籍。作客他乡。4.客商:珠宝客。5.顾客:乘客。客满。6.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客。政客。侠客。7.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非本行业的;外来的:客队。客座。客串。8.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9.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蛋炒饭。三客冰激凌。10.姓。
寄:1.原指托人递送,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寄信。寄钱。包裹已经寄走了。2.付托;寄托:寄存。赋诗寄怀。寄希望于青年。3.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寄食。寄居。寄人篱下。4.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儿。寄女。5.姓。
“孤悬客寄”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独自去陌生城市打拼,租住在狭小的公寓里,身边没有熟人,工作压力又大——这种“悬在半空”的漂泊感,不就是“孤悬客寄”的真实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孤单”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词的层次感。“孤悬”是物理上的孤立,像挂在空中的风筝;“客寄”则强调心理上的暂留状态,仿佛随时可能离开。比如古代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在客栈里等放榜,既担忧前程,又思念家乡,这种复杂心境用“孤悬客寄”形容就特别贴切。
有趣的是,这种状态未必全是负面的。我曾遇到位海外求学的朋友,她说最初确实像“断线的气球”,但后来反而在陌生环境里激发出更强的适应力。这让我想到,成语背后的文化智慧其实暗含转机——当人意识到自己处在“悬而未决”的状态时,往往正是蜕变的开始。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让“孤悬客寄”变得更普遍。想象创业者带着项目到处路演,或是数字游民在不同城市旅居,他们或许没有固定居所,却在流动中创造着新可能。这种状态既带来焦虑,也孕育机遇,就像海上的冲浪者,既要保持平衡,又要顺势而为。
下次听到这个词,不妨想想自己生命中的“过渡期”。那些看似不稳定的阶段,或许正藏着意想不到的成长契机。毕竟,风筝飞得最高的时刻,不正是线轴转动、风力托举的悬停瞬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