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ū xíng zhī yǐng
成语解释:孤:单独。形容孤单一人,无亲无友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你看碧梧翠竹影凄凉,孤形只影空相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孤单无亲
繁体字形:孤形只影
英文翻译:Solitary shadow
孤: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孤儿。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形:1.形状:圆形。方形。图形。地形。2.形体;实体:有形。无形。形影不离。3.显露;表现:喜形于色。形诸笔墨。4.对照:相形见绌。5.姓。
只:[zhī]1.单独的:只身。片纸只字。独具只眼。2.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两只耳朵。两只手。一只袜子一只鞋。b)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一只鸡。两只兔子。c)用于某些器具:一只箱子。d)用于船只:一只小船。[zhǐ]1.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几种棋类中,他只会下象棋。2.只有;仅有:家里只我一个人。3.姓。
影:1.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2.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3.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4.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什么是“孤形只影”?这个成语的正确用法到底是什么?其实正确的成语应该是“形单影只”,出自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用来形容人孤独无依的状态。比如:“深夜的候机厅里,他拖着行李箱形单影只地徘徊,电子屏的冷光映出长长的影子。”这个画面既展现了空间上的空旷感,也传递出内心的孤寂。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容易说成“孤形只影”?这其实涉及语言演变中的常见现象。就像“每况愈下”常被误作“每下愈况”一样,成语在口语传播中常发生字词顺序调换。但值得注意,在正式写作时应使用标准形式“形单影只”。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人吗?未必。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在事物描写上:“老城区的电线杆歪斜着身子,形单影只地立在拆迁工地边缘,缠绕的电缆像它凌乱的思绪。”通过拟人手法,静止的物体也被赋予了孤独的生命力。
现代社会中,“形单影只”是否还有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反而比过去更具穿透力。在社交软件泛滥的今天,很多年轻人聚会时各自埋头刷手机,看似身处人群,实则每个人都成了“形单影只”的数字化个体。这种物理聚集与精神疏离的悖论,恰是成语内涵的当代延伸。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关键在于把握“视觉孤独”与“心理孤独”的双重意境。比如描写独居老人:“阳台上晾着三件褪色衬衫,形单影只地随风摇晃,就像屋里那个守着电视机的身影。”这样的场景既有物象的孤单,又暗含人物的寂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孤独感未必是消极的。就像深秋的银杏树,虽然形单影只地立在庭院,金黄的落叶却铺就满地灿烂。有些成长注定要独自完成,有些风景唯有孤独时才能看清。当我们学会与孤独和解,那个单薄的影子,或许正通往内心世界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