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huǒ liáo yuán
成语解释: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声势浩大
繁体字形:如火燎原
英文翻译:spread like wild fire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燎:[liáo]延烧:烈火燎原。[liǎo]1.放火焚烧:燎荒(烧掉干枯的荒草)。燎虫子(烧死地上的害虫)。2.火焰烧(毛发等):离火远点儿,别燎了头发。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如火燎原”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它原本形容野火在草原上迅速蔓延的场景,后来常被用来比喻某种趋势或力量一旦兴起就难以阻挡。比如有人会说:“短视频的流行简直如火燎原,短短两年就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习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用这个成语?它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社区里突然兴起广场舞,起初只有三五个人在跳,结果一个月后整个小区的阿姨们都加入了。这种快速扩散的势头,是不是很像野火瞬间吞噬整片草原?成语的妙处就在于用自然现象让人秒懂抽象概念——有些事物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速度快有什么区别?”关键在“燎原”二字。普通的速度快就像点烟花,而燎原则强调不可逆的扩张性。比如某款社交软件刚推出时用户寥寥,但通过好友邀请机制,三个月内就覆盖了全国高校,这种指数级增长正是“燎原”的最佳注解。
不过这个成语也有两面性。当用在创新领域时,它传递着令人振奋的力量感;但用在疫情传播或谣言扩散时,又让人心头一紧。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的传播速度比古代快千万倍,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培养更敏锐的辨别能力——毕竟“燎原”之势可不会自动区分好坏。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对“不可控力”的原始敬畏。就像我们现在看直播带货的爆发式增长,或是新能源技术的普及浪潮,本质上都是“燎原”现象的现代演绎。它提醒我们:当发现星星之火时,既要看到潜在能量,也要准备好应对措施。
下次看到朋友圈突然刷屏某个新事物,不妨观察它是否符合“燎原”特征:是否具备传播节点?能否突破地域限制?有没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这些思考不仅有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运行规律。毕竟,今天的火星子,说不定明天就成了改变世界的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