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xiǎng ér yìng
成语解释:响:回声;应:反应。比喻反应迅速,回声很大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回声很大
繁体字形:如響而應
英文翻译:If it rings, it should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响:1.回声:响应。影响。如响斯应(比喻反应迅速)。2.发出声音:钟响了。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3.使发出声音:响枪。响锣。4.响亮:炮声真响。5.声音:声响。你听见响儿了吗?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应:[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答应。喊他不应。应承。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3.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4.对待:应付。应变。应酬。[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应有尽有。2.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3.姓。
“如响而应”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回声一样迅速回应”,常用来形容反应快、配合默契。比如,朋友间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或是团队中一人提出方案,其他人立刻补充细节,这样的场景就是“如响而应”的生动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如响而应”不只是反应快,更强调默契?举个例子,公司开会时,小李刚说“客户需要缩短交付周期”,小王马上接话:“我们可以调整生产线优先级。”这种无需解释的配合,才是成语背后的深意——它不仅是速度,更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主动协作。
有趣的是,这种能力并非天生。我曾观察过一个乐队排练,鼓手和吉他手起初节奏总对不上,但经过三个月磨合,一人起调,另一人瞬间就能跟上。这说明,“如响而应”的状态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达成。就像学骑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熟练后身体自然会产生条件反射。
在数字化时代,这个词有了新内涵。比如智能家居系统,说出“看电影模式”,灯光、窗帘、投影仪同步启动,这种科技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何尝不是另一种“如响而应”?不过个人认为,人际间的默契始终无法被机器取代,因为真正的回应往往包含着情感的温度。
下次遇到需要快速配合的情况,不妨试试“慢半拍”策略:先完整理解对方意图,再精准回应。这比急着表现更接近“如响而应”的本质——毕竟,山谷里的回声再快,也得先听清原声的方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