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qiē rú cuō,rú zhuó rú mó
成语解释: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英文翻译:Like a duel, like a grind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磋:1.把骨、角磨制成器物。2.商量;研讨:磋商。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琢:[zhuó]雕刻玉器:精雕细琢。[zuó]〔琢磨〕思索;考虑:这句话值得琢琢。磨(mo)。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听起来像不像一位老匠人一边干活一边念叨的口头禅?其实它出自《诗经》,原本形容加工玉器、象牙的精细工艺,后来演变成一个比喻: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得反复推敲,才能达到更高境界。举个例子,假设你第一次学做木工,可能觉得“切出形状”就算完工,但老师傅会提醒:“切完还得用砂纸慢慢磨,边角毛糙的地方不处理,成品永远上不了台面。”这个过程,不就是“切磋琢磨”的缩影吗?
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看个反例就懂了。有人写论文时急着交差,查资料只翻前两页搜索结果,论点像没揉透的面团,疙疙瘩瘩漏破绽。反观真正的研究者,他们会像考古学家清扫陶片上的泥土一样,逐字逐句验证数据,甚至推翻自己最初的假设——这种不怕麻烦的劲头,才是“琢磨”的真谛。
职场中也藏着不少活例子。同事小王上周做产品方案,初版只是把功能点堆砌成清单。主管批注:“功能齐全不等于体验流畅,得像拼乐高一样,把每个模块的衔接处打磨圆润。”于是小王用了三天时间,把用户操作路径反复模拟二十多次,终于让方案从“能用”升级到“好用”。这个过程看似费时,却让整个团队避免后期返工,反而节省了时间成本。
有人会问:“反复修改会不会变成钻牛角尖?”这里藏着个关键区分点:机械重复不等于有效精进。好比书法练习,照着字帖描红一百遍,不如先写十遍再对比字帖找差距。真正有价值的“琢磨”,需要带着问题意识。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每次报错都在提示改进方向,这种“有目标的迭代”才能让时间投入产生复利效应。
在艺术领域,这个道理更直观。景德镇的青花瓷师傅常说“三分画,七分描”,胚体上的青花纹样要历经五次点染,颜色才能从灰蓝沉淀为深邃的墨韵。当代数字绘画也一样,图层叠加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不断调整透明度、笔触压力,让虚拟笔刷产生宣纸晕染的效果。这种跨越时空的工匠默契,印证了一个真理:极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或许有人觉得,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这种传统智慧已经过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越是智能化的领域,越需要人类发挥“琢磨”的优势。AI绘画工具能三秒出图,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仍需要创作者在关键词选择、参数调整上花费数小时。科技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却让大脑的深度思考变得更为珍贵——这大概就是“切磋琢磨”在数字时代的新注解。
下次当你准备草草了事时,不妨想象自己手里握着的不是任务,而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每多一次打磨,都可能让隐藏在粗糙外表下的纹理显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给未来埋下的彩蛋:那些当时觉得多余的功夫,终会在某个时刻变成令人惊喜的伏笔。